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25-0013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 (第十三集)  1994/8  美国圣荷西迪安查学院  档名:02-025-0013

  请掀开讲义第八页,「重重诲勉第三十六」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为我们所说的内容,几乎将我们一生行业、果报都说尽了,文字虽然不多,义理确实是无有穷尽。本经它的宗旨,是极力的赞叹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,劝勉我们求生净土。我们也清楚,自古以来,尤其是在近代念佛的人很多,但是,往生的并不多。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?实在讲就是这个六品经里面所说的,特别是前一章所讲的恶、痛、烧。我们细心的去检点,这些过失确实存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或是有意、或是无意都会毁犯,原因在哪里?实在讲这是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深厚的习气。所谓习气已经变成自然,自然这些毛病、习气它就会起作用,这个作用就是障道。我们常讲的业障,障碍我们的修行,障碍我们这一生不能往生。

  所以佛在此地,特别用的痛烧,用这个字样来警惕我们。实在讲学佛,特别是修净土而这一生不能得生,真是最大的痛苦,没有比这个更痛的了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,这个原因就是五恶十恶,此地这个五恶里面包括十恶。由此我们也能够联想到,佛在净业三福里面,第一条就教我们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果然能把这四条做到,这如是五恶就消除。纵然不能消除得很干净,也消除一大半,对于我们修学往生的障碍也就化除了,所以这是的确是非常重要。我们每天去念它,就是不能够每天读诵全部经文的,也应该每天以这个六品经做为晚课。读诵的时候要思惟、要检点、要认真的反省,改过自新。

  我们今天从第二个小段看起,前面这个小段昨天已经说过,在经文的第二行,第三个字看起。

  或其今世。先被病殃。死生不得。示众见之。或于寿终。入三恶道。愁痛酷毒。自相燋然。】

  第一个小段是就因果相生,因生果,果生因,从这方面佛重复的教导我们。而这段是从果相来为我们说明造作恶业之人,『或其今世』,「今世」就是现在世,我们常讲的现世报,现报他得了重病,『病殃』的殃是灾,灾殃,得了「病殃」。『死生不得,示众见之』。这是大众都看到的,像佛法里面这些事情很多,最明显的《慈悲三昧水忏》的悟达国师,他是唐朝时候人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,真的有道行,确实生生世世持戒精严,断恶修善。所以他能够十世不失人身,这个的确相当不容易的,而且世世都出家修行,这真是非常难得。因为这个十世累积的功德,这是功德大。所以在这一生当中为帝王师,这称为国师,皇帝的老师,皇帝对他非常尊重,有学问、有道德。

  这一天皇帝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,这个宝座就是我们平常讲太师椅,是沉香雕的价值就高了。我们知道沉香是非常贵重的,这个放在水里面它会沉下去的。他得到宝座就起了欢喜心,诸位晓得,这个欢喜心一起来,这是烦恼现行,道心失掉了。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人讲七情,七情五欲这烦恼,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,他这个定力就不够,功夫就不够,烦恼就起现行了。这烦恼一起现行,修行人确实有护法神保佑他,护法神没有情面好讲的,他是尊重你的道行。你的道行一退失了,这护法神就走开了,他再不护持你,他也瞧不起你。怎么接受一个沉香宝座就退了道心?于是乎他的冤家债主就找上门来,就得了一个人面疮,这个人面疮几乎要了他的命,什么医生也医不好。这皇帝的老师,当时国家第一流的高手,都束手无策。

  在这个地方我们也打个闲岔,这世间人总是免不了生病的。病有三种因缘,第一种是生理的病,我们饮食起居不小心,俗话常讲病从口入,吃东西不干净,不小心的时候得病了,这属于生理的。这一类的病一定要找医生,以药物来治疗,这是很有效的。第二类叫冤业病,是冤家对头找上门来,这一类的病医生没有办法。有些求佛菩萨,或者求高僧大德诵经拜忏,给他调解,调解他要是接受,那他就离开,你的病就好了,他要不接受那也没有办法。但是,一般调解可以说,大概百分之七、八十都有效,因为这个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总不是一个好的结局。所以诵经拜忏是劝导他,他要觉悟了,算了,这就了了,他病就好了。悟达国师这个病就是属于这一类的,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,这过去生中的冤业。

  第三类的病,那个叫做业障病,既不是生理的伤风感冒,也不是冤家债主,是自己造的罪业太深,这就很麻烦。这种病医生医不好,求佛、求菩萨诵经拜忏也不会好,这是最麻烦的一种。这一类的病,在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,现在社会上叫什么?叫老人病,真的是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。每天躺在床上,这一病就病多少年,有病十几年的,病十几二十年的,每天三班护士照料,他就是一口气不断,什么医药也没用处,他又不死,这一类叫冤业病。实在讲这一类的病能不能治?能,可惜世间人不能接受,不能相信。这一类病要真实的忏悔叫忏除业障,它不是属于调解的。

  不像悟达国师这个病,是冤家债主找到头上,毕竟他是个好修行人,有十几世修行的基础,也非常之难得。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,在早年悟达国师年轻的时候没有成名,那个时候还算是一个小和尚。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要饭的乞丐,这个乞丐身上长了一身的毒疮,其臭无比,没有人敢接近他。他见了之后生慈悲心,照顾这个得病的乞丐,他问乞丐这个疮怎么样的时候才能好?他说你给我舔,舔这个疮的时候我会感觉到舒服一点,悟达国师这个时候真的就给他舔疮,以后把这个病人照顾得能够自己行动。这个乞丐就告诉悟达国师,他说你将来如果有大灾难的时候,你来找我。你今天帮我的忙,我很感谢你,到你将来有大难的时候你找我,我住在四川,住在一个什么地方的山上,这山上是有二棵树,你在那个树旁边叫我,我就会答应你,就会出来见你,就预计这么桩事情。

  其实这个乞丐是阿罗汉,就是迦诺迦尊者变现的,来试验试验他,他这个慈悲心到底是真的,还是假的?这一试验果然不错。所以就预先知道,他将来有人面疮这个灾难。所以那个时候悟达国师走头无路的时候,忽然想起从前他救的那个乞丐,那个乞丐曾经讲了,遇到大难的时候去找他。他就到了四川,找到了这地方,果然看到有二棵树,他就摸着这个树叫的时候,忽然看到里面有寺院规模很大,迦诺迦尊者就出来了,就跟他见面,这个时候才晓得他是阿罗汉。他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人面疮,给他调解。这个人面疮就说出他的原因,原来在汉朝时候,他们两个是同事,袁盎、晁错因为意见不合,这样结了冤仇,晁错被他害了,那个冤仇生生世世他都想来报复。但是他生生世世出家修行,有护法神保佑,所以他一点办法都没有。这一世当中,因为沉香宝座他起了傲慢心,护法神走了,他才有机会找上门来,把这个原因说出来。你说这个冤仇(冤结)在心,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,要找机会来报复。可见这个病殃真是死生不得,示众见之。慈悲三昧水忏流传到现在,这个忏法就是当年迦诺迦尊者,为悟达国师治人面疮的这个法事。这是古时候。

  近代也有这么桩事情,很类似的,诸位要是看了倓虚老法师在佛七里面的讲话,有一个录音带。倓老法师是北方人,好像是营口那边的人,靠近天津营口那边的人,他的话不太好懂。我当时听到这个录音带,细心听了三十几遍,大概才可以听到八成,还没有办法完全听懂,可是所讲的意思我都能够明了。他常常讲,谛闲老法师早年有一个徒弟,谛闲老法师是他的老师,他那个徒弟等于是他的师兄,但是没有见过面,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过世。这个倓虚亲近谛闲老法师的时候,他那师兄已经过世,但是谛闲老法师常常拿这段事情勉励大众。他说这个徒弟早年跟他出家,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曾经有家,也就是他结过婚,而且有个小孩,有个女儿很小。可是他学了佛之后一定要出家,太太不答应,不答应他也出家,老和尚给他剃度。以后太太这一气就跳水自杀,那个冤魂也就是跟着他。但是他发心很真诚,修行很用功,所以也有护法神保佑他,这个冤鬼也没有办法接近。

  他喜欢参禅,我们晓得,谛闲老法师是天台宗的祖师,他是学教的。所以他喜欢参禅,就把他送到禅宗的道场,那个时候中国禅宗最负胜望的道场,就是镇江的江天寺,也就是金山寺,《白蛇传》金山寺就是江天寺。因为这个寺庙是在长江岛上建立的,四面都是水,所以叫江天寺,就是金山寺。他在禅堂里面很用功、很认真,初去这当清众,以后过了差不多有十几年,逐渐逐渐这个道场里面老和尚把他提升,升到首座和尚,这个地位就高了。首座和尚仅次于住持,就好像一个学校,住持是校长,首座是教务主任,这个地位很高了。他一当首座和尚傲慢心就生起来了,因为什么?皈依的信徒多了,供养多了,这个生活过得比较富裕,傲慢心生起来了。

  这个傲慢心一生起来,护法神就走了,于是这个冤鬼就附到身上。附到身上无缘无故他要跳水,那个江天寺四面都是水,这跳水,跳水被人救起来,过了几天他又跳水,就又被人救起来了。这寺院里的老和尚赶紧给谛闲法师送信,他说你这个徒弟无缘无故要跳水自杀,在这个江天寺他是首座和尚。首座和尚搞得这个样子,就会把这一个寺庙里面修行人,搞得心都不安。所以谛老知道这个事情,赶紧到镇江,把他这个徒弟接回来。接回来这一路上相安无事,他很正常,一点也看不出他不正常的所在。谛老是住在观宗寺,这个观宗寺在天台山,在温州,所以他们就坐船回到温州,从长江沿海这样子一直坐船到温州。回到观宗寺之后,谛闲老法师对他也很尊重,因为他毕竟是江天寺的首座和尚,这在佛门里面相当有地位的。所以单独给他一个寮房,他单独有个房间,这是对于寺院出家人,有身分、有地位的待遇,一种优待。

  因为他这个身分、地位特殊,所以寺院里面早课他不随众,不跟大家一起做,这个讲得过去的。有一天吃早饭了他也没来,老和尚就奇怪了,你不上殿就罢了,这吃早饭还不来,难道睡觉睡得这么迟还没起床?就派查房去叫他,查房叫也没人答应。这查房心里一想,这个不妙了,就把门打开,打开之后房间里头没有人。他房间后面有个窗户,窗户开了,大概是从窗户出去,这赶紧回去报告老和尚,老和尚说不妙,恐怕他又去跳河去了。观宗寺那边没有江,有河,河里头也可以走帆船,他说那也能淹得死人,赶紧派人到河边上去找。结果找到下午的时候就发现,已经淹死了,这就没有法子。把尸首找回来,找回来时候这是按照佛门的规矩,给他诵经超度再把他安葬。正在这个时候,他的女儿也长大了,他从前有个小女儿,父亲出家了,母亲跳河自杀,她是亲戚抚养大,她也长大成人了,就哭哭啼啼到观宗寺来找老和尚。老和尚就问她:妳来得正好,我正要派人通知你,什么事情?你怎么哭哭啼啼的?

  她说昨天晚上她做了个梦,梦到她的爸爸妈妈说今天要去上任去。老和尚听到上任,上什么任?她说他们去做土地公去了。谛闲和尚一听就明白了,他这个跳水是他太太的鬼魂附在身上,他自己并不知道,那他这一生的修行,到最后被他太太拉去当土地公去了,太太呢?当土地奶奶去了。正好观宗寺旁边有个新的土地庙盖成了,他说想必就是,就到那个土地庙里面去给他做超度的佛事。谛老也很有趣,他说你既然做了土地公,我们来诵经超度你,你要是真的话,你得显点灵给我们看看。说了之后果然就有一阵旋风,就像龙卷风一样很小,就在他们佛事前面有个小的龙卷风在转。谛闲法师看到点点头:我看到了,果然没错。这都是属于冤家债主找上门来的,是这一类的。更严重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老人病,那个既不是冤鬼,也不是生理,纯粹叫业障。这个业障有过去、有今生的,过去有因,这一生有缘,所以因缘聚会他就得的病殃,确确实实是生死不得,示众见之。我们从这两桩事情晓得,冤家宜解不宜结,我们一生当中宁可以吃亏上当,决定不跟人结冤仇,这个冤仇结起来之后,要解开很难、很不容易,这是很麻烦的一桩事情。

  后面这段,『或于寿终,入三恶道,愁痛酷毒,自相燋然』。这种现象,如果我们留意也不难看到,人临走的时候相不好,你看他走的那个时候相非常愁苦,相貌憔悴,你能看得出来。他虽然那个时候没有力气说话,也没有声音,但是从那个表情上能看到,这是入恶道之相。如果是善道的时候,他的面貌就很慈祥、很端庄,人死了就像在睡觉一样,能够看到这样的好相,就可以断定他不堕三恶道。假如他的相貌是很凶、很恶、很苦,那是决定堕落在恶道。「自相燋然」是说一类罪业极重,死了之后堕阿鼻地狱,自自然然就出生这个猛火。人在临终的时候,你可以看到他这个愁苦的相,而且能看到他身上颜色是黑色的、灰黑色的,就像被火烧的那种情形一样,那是很苦,这是恶道里头最痛苦的。这段是从果相上,告诉我们这些事实的真相。

  共其怨家。更相杀伤。从小微起。成大困剧。】

  这个再从因上说,因上就是冤仇的报复,这也是很惨的一桩事情。『更相杀伤』,像前面所讲人与人,人与畜生,畜生与畜生互相的残杀。佛在经上跟我们说「人死为羊,羊死为人」,这是说明互相的杀害,互相的吞噉。这些事情我们现世就有,但是这个因果很明显的显露出来,似乎是不多。可是如果我们细心观察,可以说在在处处都能够见到。我过去在台北讲经,台北有位巫老居士(人已经很多年不在了),他学佛的因缘,是亲眼见到这个因缘果报,他相信了。他说他早年间在上海,在抗战之前,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,有一个德国人在上海经商。因为战争他回去了,把他的事业交给一个中国上海当地人,小伙计,这个小伙计也很勤奋,对他也很忠心,就把整个生意委托给他,他回去德国,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。这一个人因为这个基础以后就发了财,在上海很有地位、很有声望。以后结了婚也生了个儿子,这个时候他儿子已经有十岁了,可是他的儿子生下来就很顽皮,这个小孩就很会花钱。

  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在路上看到他,他身上装了十块钱的钞票,在那个时候,十块钱是很多、很大很大的,掉在地上他把它捡起来了,他叫小朋友转过来,他说你叫我一声伯伯,我这钱就还给你。这个小朋友怎么说?你叫我一声伯伯,我再给你十块,这么样顽皮的。到他这个朋友过寿、过生日,巫老先生也去参加祝贺,他朋友忽然看见他这个儿子,就是从前那个德国的商人。这才晓得,原来是他的老板死了以后,投胎做他的儿子,原来来讨债的,整个财物都是他的。这一下他明白了,他很聪明,他当时就向大家宣布,所有的财产都归他儿子名下。所以他看到这是再投生到他家里来,讨债的,看到这么桩事情。所以这是知道佛家所讲的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。

  所以说是欠命的,那是要命;欠债的,要还钱。他把整个家产统统交还给他,那他的儿子对他还算不错了,还能够照顾他。这是抗战之前,上海发生的这么一桩事情,这是巫老先生告诉我的,他亲眼看到的。聪明人,他这个人算是相当聪明,觉悟得很快,这个问题马上能够解决。如果是欠的命债,或者是迷惑颠倒,在世是要占据这个财产,或者是来对付这个小孩,小孩还年岁小,还不懂事,实在讲还可以欺负,那到以后报偿就更残酷了。所以,巫先生他这个朋友相当聪明,也真的是很厚道,所以能够保全,把这个冤业化除。『小微』,就是很小一点点这是怨恨,但是小怨要不能够化除,一定转结成大冤仇了,那个时候就很麻烦了。

  皆由贪着财色。不肯施惠。各欲自快。无复曲直。痴欲所迫。厚己争利。】

  以下这段文,是佛从因果这些事实为我们说明。这个事实真相,为什么会给一切众生结深重的冤仇?起因都不外乎『贪着财色,不肯施惠』,这是他的起因,从这上面发生了争执,所以「结忿成仇」。到严重的?就是杀害,家破国亡,这我们在前面都曾经读到过了。『各欲自快』,每个人都想自己快乐,都想自己享受。『无复曲直』,这就是所谓说利令智昏,利欲当前理智失掉,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,合理还是不合理,「曲直」就是这个意思。『痴欲所迫』,这愚痴到了极处,『厚己争利』。

  富贵荣华。当时快意。不能忍辱。不务修善。威势无几。随以磨灭。】

  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,世间人哪个不贪图荣华富贵?可是荣华富贵能享几天?如果不是多生多劫这个善因所得的,侥幸得到的荣华富贵,决定不是好事情。所以说『当时快意』,这个快意没有几天。『不能忍辱』,「忍辱」就是事事要忍耐,要懂得修善。在我们中国历史上,印光大师最佩服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,第二位范仲淹先生。范先生我们读他的传记,知道他小时候、年轻时候家境很清寒,三餐饭都吃不饱。当秀才的时候在寺庙里面念书,每天煮一小锅粥把它切成四块,一餐吃一块,过这样苦的日子。有一天他在这个寺庙里面,发现人家藏的金子,无意当中发现的。那在一般人说这发了大财,可是他发现之后他又把它埋起来,也不告诉人,也没有人知道。

  后来他做到宰相,这个官做大了,地位高了,俸禄也厚。可是我们在古文里面读《义田记》,你就晓得真不简单,这个经上讲的「忍辱、修善」,范先生做到了。他做到那么大的官,他的生活跟他做秀才那个时候没好到多少。他那些财富到哪里去了?帮助穷苦的人家,他养了三百多家人。又办义学,乡下年轻的小孩,看他很聪明可以读书的,家境清寒,他统统把他找来,他来养活,请老师来教导,为国家培育人才。这个时候寺庙里头也找他,这个庙年久失修,范先生从前在庙里念过书,向他化缘,他老人家也真的慷慨,缘簿上一写黄金多少,几百亿,这写了之后又没有,这庙里头怎么回事情?他老人家就告诉他,他说这个金子在你们庙里头什么地方,哪棵树底下,你去挖,一挖出来果然没错!他能忍。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,八百年家道不衰,代代都出人才,祖宗积德。

  我们再看现代的人,有哪个家庭能保三代?几乎我们都很少能看到。甚至于说自己一身到晚年都保不住,中年的时候发达了,晚年时候衰了,我们都看到了,自身都难保。还能到第二代、第三代吗?人家八百多年,几十代不衰,能忍,在物质生活上能够节俭,这个很重要、很重要。修善就是修福,福泽绵长,范先生到晚年,把他家里住宅捐献出来做寺院。他好像有五个儿子,官都做得很大,其中两个儿子做到宰相,有一个儿子做到御史大夫。如果像现在我们台湾这个政治制度,就是两个儿子曾经做过行政院长,一个做过监察院长。这么样高的地位,范仲淹死了之后棺材买不起,什么原因?儿子效法爸爸,自己都刻苦节俭,努力行善,一家人行善,世世代代行善,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。所以「不能忍辱」,就是在得意的时候,尽量过奢侈的生活,不肯帮助别人,尽情去享受。『威势无几』,这真是所谓人的寿命石火电光,能有几天?『随以磨灭』,值得我们警惕的。

  天道施张。自然𫄙举。茕茕忪忪。当入其中。古今有是。痛哉可伤。】

  『天道』就是讲的善恶的果报,善恶果报是自然之道,行善一定得善果,造恶必定有恶报。『自然𫄙举』,这个事情虽然好像没有人检举,自自然然有鬼神在里面主宰着,鬼神司命。『茕茕忪忪』,这一句是形容,「茕茕」是惊慌失措,到威势失去的时候、灾难现前的时候,这个时候惊慌失措。「忪忪」是无依无靠,身心不安,是形容这个状况。『当入其中』,「其中」就是恶道,三恶道。『古今有是』,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免的,善恶因缘果报的确是丝毫不爽,所以作恶得三途果报,『痛哉可伤』。佛在这段经文里面,是好几重的教诲。

  汝等得佛经语。熟思惟之。】

  这是佛在告诉我们,你们得到佛的『经语』,这一句话实实在在就是指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的指本经,得到这部经的确是不容易,真实的大因缘。得到之后呢?要『熟思惟之』,所以我劝大家修学有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,先把经文背熟,我劝大家一天念三遍,三年念三千遍,大概这个经就很熟了。第一要熟,为什么?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,会想到佛怎样教我的,你才能想得起来;你不熟,不熟你就记不起来,那就把佛的教训忘掉了,那个怎么修法?所以头一个要熟,经要念熟。熟了以后要思惟,就是对于经典教训要明了,也就是要正确理解经中所讲的义旨,它的意义、它的宗旨我们明了。第三就能够把这些教训、这些道理,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,这才叫真正修行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不违背佛的教训,都依照佛教训去做,我们这一生当中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来生决定得生净土,这个叫真正修行。所以真正修行是要把它统统做到,我们要做到,一定要理解,一定要熟,这个经文一定要熟,这个才有用处。

  各自端守。】

  这就是依教奉行,我们自己确实应当要依教奉行。

  终身不怠。】

  我们在一生当中,尽形寿要精进努力,不可以懈怠。

  尊圣敬善。仁慈博爱。当求度世。】

  我们要把志向、目标定在这个地方,『尊圣』,怎样尊圣?圣贤人的教训我们常常记在心里,不敢违犯,这就是真正的「尊圣」。『敬善』,对于善人我们尊敬他,对于善事我们敬它,总希望我们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,在这个世间做个好人,做个善人。『仁慈博爱』,你看「博爱」两个字,也是出在《无量寿经》上的。我们这个经是汉朝翻译的,所以可见得佛教对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,影响是多么深,许多我们口头上常常用的这些术语,都是出自于佛经的。对人、对物一定要仁慈、要博爱。这个一句话,就是对于众生这个爱心是平等的,是普遍的。『当求度世』,不但自己要超越这个世间,此地这个「世」,就是指三界六道轮回,我们自己要超越,我们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超越,要有这样的心量。

 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。】

  生死的根本,就是『众恶之本』,「众恶」就是前面讲的五恶十恶,这个东西是生死根本,也是烦恼的根本,一定要把它『拔断』。

  当离三涂。忧怖苦痛之道。】

  叫我们常常想到六道轮回的苦痛,六道轮回里面的恐怖,要时常有高度的警觉心,这样我们出离三途、出离六道的志愿才能够坚定。末后一段,佛就三业端正这方面,来教诲我们。

  若曹作善。】

  『若曹』,就是假如你们大家修善,要发心去行善。

  云何第一。】

  哪一个善是第一?

  当自端心。当自端身。耳目口鼻。皆当自端。身心净洁。与善相应。】

  这是把一切善行里面第一善,佛为我们说出。而佛的标准,确实是为我们大家现前生活状况里头着想的,因此这个标准不高。『当自端心』,「端」是端正,你的心要端正,正是佛在本经前面教给我们善护三业,「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,这就是端心,心就正了。所以这个心正,正的标准是清净无染。心里面有分别执着是污染,有妄想,有烦恼。有贪瞋痴慢、是非人我,这都是污染,这心不清净。净宗的方法比其他宗派,的确是巧妙太多,其他的宗派,到这个心清净无染真的很不容易做到。我们净宗只要用一句阿弥陀佛,来净化这个污染就行了,心里面常念阿弥陀佛,常想阿弥陀佛,不要去想别的。因为阿弥陀佛在前面经里头都说过,是我们真心自性的德号,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佛,哪有不清净的道理!所以念佛的心最清净。

  『当自端身』,端正我们身行,也就是「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」。心是无形的,身这是有形的,我们身体处事待人接物,与大众相接触要遵守律仪。律是戒律,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,哪些事情是我们应当要去做的,哪些事情是不当做的。除了佛的教诫之外,现前这个世间的法律、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,我们统统明了,统统要遵守,这就是「端身」。『耳目口鼻』,三业里头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这几句经文是本经前面所说的。「耳目口」,日本东照宫门口三只猴子就很有味道,我们印在那个卡片上,这是我们从那里照相照下来印在卡片上,三只猴子。那个猴子,诸位一看就能体会到那个意思,实在就是我们中国儒家讲的,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」。

  耳目口鼻,『皆当自端』,实在说我们功夫还没有得到大自在,功夫得到大自在了,那没有关系,那事事无碍。我们今天不行,事事真的有障碍,那有障碍怎么办?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小心谨慎。凡是会破坏我们清净心的,会染污我们心性的,这些色相我们不看,这些音声我们不听,这些事相我们不说,这样就好。耳听念佛声,目(眼)观看佛像,观像念佛《十六观经》里面第十三观看佛像。口称诵佛号,鼻嗅栴檀,檀香跟其他的香不一样,檀香闻到清心寡欲,不像其他的脂粉那种香,闻到之后会乱心。檀香不会,清心寡欲,所以在从前,不仅是学佛的人,不学佛的人,读书的人他书房里也燃一炉檀香。

  身心净洁。与善相应。】

  能够这样去修,与前面所讲的五善,「五大善也」就相应。底下又特别给我们提出了警告:

  勿随嗜欲。】

  『嗜欲』是你的嗜好,你所喜欢的,喜欢吃的、喜欢穿的、喜欢玩的,这些都容易造恶,这是意恶。不可以随着自己的嗜好,随着自己的爱欲,不可以。

  不犯诸恶。】

  『诸恶』就是前面讲的五恶十恶,决定不犯,不犯就是行善。所以十恶反过来就是十善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这身业的三善;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,口业的四善;不贪、不瞋、不痴是意业的三善。反过来就是十善。

  言色当和。】

  这是口善,我们的言语、颜色对人要温和。

  身行当专。】

  不仅仅是修道,在世间无论是求学,无论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,你要一心一意专心去做,就很容易成就。学道更是要专,唯有专精才能成就功夫。

  动作瞻视。安定徐为。】

  中国古人对于这个非常重视,现在人不太重视。古人一举一动都讲求稳重、缓慢,绝不轻浮、绝不急躁,一定要稳重。这些事情,如果诸位读曾国藩的家书、家训你就晓得,曾国藩对子弟一举一动、言行都是再再次次的,看他书信里头都要教他要缓慢、要稳重,这个很重要。我们看做大事业的大人物,无论是中国外国,他跟一般人,你仔细看,他决定有不一样的地方,他稳重,绝对不会表现的轻浮、轻躁的迹象,决定没有。所以要安,心要安,身就安,要定。徐是缓慢,『动作瞻视』都要『安定徐为』。否则的话:

  作事仓卒。】

  『仓卒』就是跟安定恰恰相反,匆忙,仓卒。

  败悔在后。】

  你将来一定要失败,以后一定会后悔,由此可知,「安定徐为」是非常重要。现在这个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,现在科技日新月异,所谓是突飞猛进。而我们人生活的跟着它一道紧张,显出来的相是极度的不安定,确实是仓促。但是我们要问一问,我们这样的态度能解决问题吗?不能解决问题。可是你要是仔细去观察那些科学家,就在科技上大有特殊成就的人,他们确实还是安定徐为,他绝对不是做事匆促。他做事匆促的话,在研究发展上他会一无所成;他心很细、很定、很稳重,他才能有新的发现,有新的突破。还是不能违背这个原则!

  为之不谛。亡其功夫。】

  『谛』是真实,你要做事情不真实的话,你就不可能有功夫,你的功夫会亡失掉,也就是说做事情不真实,不可能有成就,这意思在此地。

  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