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(第二十六集)  1993/6 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 檔名:01-011-0026

  請掀開經本,第三十九面第五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「八聖道分,亦名八正道分,修無漏行觀,見四諦分明,名正見。」三十七道品最後這個科目是「八正道」,也叫做八聖道,我們將來在經論裡面看到這兩種不同的名稱,都是一樁事情。八正道是佛門裡面重要的一個科目,它的標準也有很多,就如同戒律一樣。所以小乘有八正道,名稱都一樣,講法不相同,它的境界不一樣。就大乘法裡面,每個宗派裡面標準也不相同,這是我們都必須要知道的。蕅益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所說的,只是一個一般名詞術語的解釋,就是完全講原則,用在哪一個宗派、哪一個法門裡面,說法就不盡相同,大致上總不違背這個原則。

  「修無漏行觀,見四諦分明。」四諦是世出世間法的總稱,苦、集是世間法,苦是世間的果報,集是世間的因緣,這就說明了世間法的真相。滅、道是出世間法,滅就是滅煩惱、滅生死,是這個意思,所以滅就是涅槃;道就是修學的方法,像此地講的三十七道品,這三十七種都是屬於道。滅是出世間的果,道是出世間之因。所以,苦集滅道是兩重因果,也就是世間因果跟出世間的因果;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們講宇宙人生就包括了世出世間。你要是真正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個見解就正確了,這叫「正見」。要怎樣才能見到?要修無漏行觀。「無漏行觀」四個字可以說包括一切大小乘修學的方法,這是一句總說。你用什麼方法修無漏行觀?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那就各個不相同了。

  「無漏」,漏是煩惱的代名詞,也是與真心本性相違背的一個名詞。漏就是漏失,像我們這個茶杯,裝茶的,如果裡頭有破損,它就往外頭滲漏。這是比喻我們的真如本性,有了妄想分別執著,就把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、無量功德都漏掉了,漏失了,取這個意思。無漏法,換句話說,就是與心性完全相應的觀行,就叫無漏。唯有無漏法才真正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換句話說,有漏就見不到,無漏才能夠見到。小乘聖者斷了見思煩惱,就叫無漏,這是小乘的。跟大乘比,他雖然見思斷了,他還有塵沙、無明沒斷,所以還不能稱作真無漏。必須要把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統統都斷了,這在大乘什麼樣的果位?大乘圓教裡面講,這是十地菩薩的果位。小乘阿羅漢只斷見思,大乘阿羅漢,十地菩薩也叫做大乘阿羅漢,阿羅漢翻成中國的意思叫「無學」,就是畢業了,在大乘法裡頭他畢業了,畢業的境界就是三種煩惱統統斷盡,證得真正的無漏法。通常我們把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真性的菩薩,也把他列入真實無漏行觀,這在圓教就是初住菩薩以上,在別教是初地以上,別教是登了地。這些菩薩,無論他修學哪一個法門,都跟無漏行觀相應。

  由此可知,八聖道的正見的標準很高,確實在一般宗派法門裡頭,達到這個境界是相當不容易。但是在淨宗就不同了。淨宗法門是平等法門,我們講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的時候跟諸位介紹過,經題裡有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淨土法門是平等成佛的法門,是教一切眾生修學平等法,它的平等是這個意思;換句話說,等覺菩薩信願持名求願往生,我們是薄地凡夫,也是信願持名求願往生,可見得我們跟等覺菩薩其他地方不平等,但是信願持名、求願往生這是完全平等的。我們是平等的修學,平等的證得,所以這個法門就不相同了。如果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能夠信得過,能夠不懷疑,這個見解就是淨宗的正見,跟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的見解完全相同。所以,八正道實在講淨宗裡頭有,真有,其他宗派法門裡面修學確實困難。這個八條都是以無漏為基礎。

  「以無漏心相應思惟,動發覺知籌量,為令增長入大涅槃,名正思惟。」正思也叫正思惟,正思惟也是用無漏心。無漏心簡單的說就是真心、本性,無漏心是真心,揀別它不是妄心,妄心是有漏的,妄心就是八識,八識是有漏的。離心意識,這個心是真心,真心是無漏的,真心是清淨的;妄心是不清淨的,妄心是污染的。真心是清淨的,所以無漏心就是真心。《觀經》裡面跟我們講的至誠心,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的直心,直心、至誠心這都是無漏心,都是真心,跟儒家所講的「誠意正心」也很接近,誠意正心做到極處,實在講就是無漏心。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所以無漏心也是智慧之心。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說的般若智慧,般若有實智、有權智,無漏心就是實智,真實的智慧,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權智,所以一切智無所不知,這個他才能夠「相應思惟」。

  「動發覺知籌量」,這是說它起作用,這個作用就是《心經》裡面所說的「照見」,蕅益大師在此地用的名詞是「發覺知籌量」,《般若心經》用的簡單,照見。由此可知,這個地方講的思惟,並不是我們現在所想像當中要研究、要思考、要考慮,不是這個,這個完全落在意識裡頭。說思惟,實在講思惟是代表一切通達明瞭,它是這個意思。我們要不思考、不研究就不會明白,這是意識。真心本性還得要研究、還要思考嗎?不需要。所以是從它的功用上來說,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一接觸就通達明瞭,這就叫做正思惟。「為令增長入大涅槃」,它的目標是究竟圓滿的大涅槃,大涅槃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。這個叫做正思惟。

  在我們淨土宗,我們只要天天就是用第六意識這個思惟就行,算不算正?也算正。為什麼?目標純正。我一天到晚就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這個思惟就是正思惟,可見得跟一般講的標準不相同。像《心經》裡面講的照見,那是什麼樣的境界?法身大士的境界,才有能力照見,不是法身大士沒有這個能力。我們凡夫,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、想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是正思惟。我們的果報是往生淨土,這一往生,實在講就一生當中必定證得大涅槃,可以說與這個目標完全相同。我們的正見、正思惟與他們的標準不相同,但是目標完全相同,利益相同。第三:

  「以無漏慧除四邪命。」無漏慧,諸位要記住就是無漏心,無漏就是清淨心的作用,就是智慧,所以無漏慧就是清淨心。「除四邪命,攝諸口業,住一切正語中,名正語。」這個地方要緊的是除四邪命,四邪命是佛學常識,邪就是知見不正、思想不正,謀生的方法、手段不正,這叫邪命。四邪命第一個是叫「方口食」。什麼叫方口?「方」是講四方,意思是說交結應酬,用這種方法到處遊說,這裡面對於一些權貴豪富不免諂媚巴結,得到供養,用這種方法來生活的,這個統統叫做方口食。由此可知,這心就不清淨,每天要去應酬,應酬這些豪門權貴,跟他們交結往來。第二種叫「維口食」。維口食是以咒術,畫符念咒,或者是給人治病,或者是占卜吉凶,這裡面包括現在所講的算命、看相、看風水,都包括在其中。以這些方式求生活的,這叫維口食。第三種「仰口食」。這一類的是講仰觀星象,看到空中星宿、星相,以這個做種種吉凶的預言;換句話說,都是迷惑眾生。這樣得到供養,這叫仰口食,也是屬於推算命運這一類的,譬如說推算個人或者是社會國家的命運,常常用這些方法。「下口食」,就是自己耕種,種田或者是種菜,自己耕作。佛法傳到中國之後,百丈大師就提倡耕作,所謂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;換句話說,這就是四邪命裡面講的下口食。

  到中國來,這幾種實在是自古至今在佛門裡面確實存在,尤其是耕種。中國的道場、中國的佛法跟印度不相同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。印度出家人,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托缽,出家人出去托缽,在家人一定會供養;中國人如果到外面托缽,沒有人供養你。印度對出家人非常恭敬,中國這個社會對於托缽的出家人,認為你是要飯的,人家根本輕賤、瞧不起你。諸位要曉得,一般人輕賤出家人,是造罪業的,如果真正有道德、有修行的出家人,你對他輕賤,將來這個罪過是要墮落的。

  我們前面講經講到憍梵波提,憍梵波提有個習氣,就是嘴巴常常動。世尊怕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個得道的高僧,會諷刺他、譏笑他,將來就害得人家要墮地獄,所以不准他去乞食,他受天人供養。這個是慈悲。中國社會環境跟印度完全不相同,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乞食制度在中國自然就行不通,等於說廢除了。樹下一宿,在中國也行不通。印度這些高僧是我們中國帝王、朝廷禮聘過來的,中國人尊師重道,哪有叫老師去托缽,叫老師晚上樹下一宿,這怎麼能對得起老師?所以一樣也造的有宮殿,有很好的生活上的照顧、供養。所以印度這些生活的方式,我們完全捨棄掉,佛法才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。由此可知,佛教確實是講求我們今天講的本土化與現代化,它才能真正行得通。

  百丈大師提倡的,實在講很有道理。因為中國道場的建立,他生活的來源都是有山、有田,這些山跟田地都租給農人,農人租寺廟的田來耕種,然後交租,所以寺廟的生活非常安定。從前一般大戶人家供養寺廟,送什麼?送田地給它,送山給寺廟,所以寺廟的道糧是不會缺乏的,就是經濟生活非常安定。心安則道隆,佛門裡頭常說「法輪未轉,食輪先」,生活不安定,他這個心就不能安,那怎麼能去辦道?所以首先生活要安定,就是經濟方面他要安定。現在寺廟不一樣,現在在中國大陸完全改變了,土地都是國家的。在台灣寺廟不少,有些老的寺廟還有一些田地,大概現在田地恐怕都沒有了,土地價值太高,可能早都變賣掉了。現在的生活完全靠信徒的供養,依靠信徒的供養,諸位想想,這信徒不能得罪,信徒跑掉了,生活來源就沒有了。所以要想種種的方法去拉攏信徒,於是乎這四種邪命統統都具足。這是社會環境的背景,我們必須要知道。

  真的有無漏的智慧,他才能夠捨離這四種邪命。生活是要靠在家信眾的供養,但是如果想生活過得很舒適,恐怕就不容易,簡單、清苦的生活是決定不成問題的。我們離開這四種方法,一樣能夠過得下去,但是如果不甘心不情願去吃苦,我們的道業又有了問題。所以佛給我們講了兩句話,在入滅之前跟阿難講的「以戒為師」。這是阿難最後提出四個問題請教釋迦牟尼佛,佛在世我們以佛為老師,佛不在世我們以誰為老師?佛就講以戒為師。可是佛在過去曾經常常告訴我們,叫我們「以苦為師」。所以一個修道人,無論在家、出家,生活能夠清苦最好,因為清苦的生活,我們常常有一個出離心。拿我們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想去,這個地方生活過得太舒服、太自在,就不想去了。所以,一切還是苦一點好。佛法雖然說不修無益的苦行,不贊成吃苦,但是釋迦牟尼佛常常讚歎苦行的這些弟子。苦行的弟子,第一個就是他真正有出離心,第二個也可以做一般修行人最佳的榜樣,這些東西統統能夠放下,一心在道。

  特別是我們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成就是無比的快速,只怕你不是真正肯修。真正肯修,經上講的,若一日到若七日,七天是真能成功。我們在《高僧傳》、在《往生傳》裡面,確實看到有七天成功的人。何況一個人真正修行修學這個法門,這個經是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,修學這個法門必定為一切諸佛所護念。諸佛護念,龍天護法哪有不照顧的道理?所以我們儘管放心,自己生活方面統統交付給護法神,統統交給佛菩薩,自己可以不要操心、不要去理會,一心念佛,那就完全正確。這個道理,老同修聽了,雖然不敢反對,也不敢做,新學的、初學的人聽了根本就不能接受。這是什麼原因?跟這個法門沒有兩樣,難信之法。一個是我們對於這裡面道理、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,我們對它懷疑,第二個是我們善根福德不夠,對於善知識這個說法我們很難接受。

  我跟一般初學的人比較,說實在話我還是有一點善根,這個善根講起來也很勉強。為什麼?我要看什麼樣的人講,我才相信,換一個人跟我講我就不相信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給我,教我在這一生當中專心修學佛法、弘揚佛法,自己的身體、生活一切都不要去想,統統由佛菩薩來照顧。我想這個好,這我就不要操心,什麼都放下了,由佛菩薩、護法神他們去安排,他安排什麼我就這樣過就好了。安排得好,我生活就過舒適一點,安排得差一點,我就比較清苦一點,但是再清苦也好,總不要自己操心,自己操心很苦。我對章嘉大師非常尊敬,他老人家教給我的話我都相信、都能接受,而且認真的依教奉行。我得一點自在、得一點好處,實在講得章嘉大師的恩惠最大,他教導我的最多。所以我們要相信,要真正肯做,一心向道。這是講我們除四種邪命,心安理得。

  「攝諸口業」,口業是不妄語,不兩舌,兩舌是挑撥是非,不說人家是非長短,這叫不兩舌;不惡口,惡口是說話粗魯;不綺語,綺語是花言巧語,也是欺騙人。這裡頭有有意、有無意的,有意固然是有罪,無意過失也不小,要看它的後果、它的影響力,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。「住一切正語中」,正語就是與自己學業,與自己所學,與自己在社會上從事行業,本分的言語,那都叫做正語。在念佛法門裡面,正語就是佛號。不僅是淨宗,在中國普遍的寺院當中,出家人日常問對都用阿彌陀佛。譬如我們叫某個人,他答覆不會答覆說我,他說阿彌陀佛,都用佛號來代替。這句佛號不僅僅是淨宗的正語,可以說是一切宗派法門裡頭通用的正語。

  「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,住清淨正身業中,名正業。」業,我們講行業、事業。我們在造作的時候叫事,在做事,也叫行為、行動,它的結果就叫做業。如果用因果來看,行跟事是因,業是果,所以叫結業,這個行事結成業。業有善惡,我們起心動念、思惟想像是屬於意業。我們的心意在造業,心在造業、意在造業,這是心理上的行為;我們的言語是口在造業,我們身體的動作就屬於身在造業。這個地方特別著重在身上,口因為前頭有正語、正思惟,所以意業跟語業都包括在前面兩段,這個地方特別著重在身業。以清淨心,無漏慧就是清淨心,除身一切邪業。

  這個身,在我們中國人講禮節,一舉一動要合乎禮節。禮是有節度的,不能夠不及,也不能超過,做到恰到好處這就對了。禮節是維繫社會的秩序,如果禮要是失掉,天下就大亂。今天的社會實在講,儒家的禮失掉了,佛家的威儀在現在這個時代也喪失掉了。所以不但社會亂,今天佛門一樣跟社會同樣的混亂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。我們沒有力量來挽救這個社會,但是我們一定自己要覺悟,在這亂世當中如何救自己?這是非常重要。也就是說他亂我不亂,他們造惡業我不造惡業,這就對了。儒家的這些禮,現在社會上沒有禮,我們讀禮也只能讀古時候的禮。古禮在現在雖然不用它,不用是不用它的儀式,但是那個精神永遠不會變的。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,自己謙虛,尊敬別人。在大乘佛法裡面,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,自己不謙虛,怎麼能夠禮敬別人?自己不謙虛,怎麼能夠讚歎別人?所以自己要知道謙虛,對於人要知道禮讚,這是舉一個例子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身要清淨,不造一切惡業,這個就對了。佛門裡常講修清淨梵行,身遠離殺盜淫,就是不殺生、不偷盜,在家的是不邪淫,這就算得上是正業。

  在淨宗,我們利用這個身體這一生當中修學淨土,求願往生。祖師大德常常教給我們,我們口念佛、身禮佛,身是常常恭恭敬敬的拜佛。拜佛也是很好的運動,我們不必做其他的運動,拜佛就是我們最好的運動。我們多拜佛,拜佛的時候心裡面想佛,沒有妄念,心裡頭只想佛,所以心清淨。身按照儀規上動作,每一個動作我們都做到,全身都能夠運動到,這個不但是修行的好方法,也是養生最殊勝的方法。所以過去有人,現在可能還有人,也許我們沒有見到,他們是專修禮拜,通常是一天拜三千拜,他就是用這修行方法,他拜裡面有觀想。我們淨土宗也有這個方法,夏蓮老編的《淨修捷要》就是有這種方法,但是他那個少,他只有三十二拜,可以做為我們早晚課誦,早晚課誦用他那個方法也很好。這個叫正業。

  「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,住清淨正命中,名正命。」五種邪命,註解裡頭有,小字的注子裡頭有。「五邪命皆為利養」,可見得這一句話就把邪的意思顯示出來了。什麼叫邪?統統是為名聞利養,我們今天一般社會講知名度,知名度是名,名利。目標是為了名利,這就邪,無論你怎麼做法,用什麼樣的手段,什麼樣的方式,統統叫邪命。第一個是「詐現異相奇特」,「詐」就是欺騙,就不誠實,「現」是故意表現,表現什麼?與眾不同,這就是異相奇特,表現跟別人不一樣。目的何在?目的是求得別人對他恭敬、對他稱讚、對他供養,目的在此地。第二是「自說功德」。自己說自己的功德,目的也是為名聞利養。第三,「占相吉凶為人說法」。說的法也不見得是正法,是以看相、算命、風水地理這些東西,用這個做手段接觸大眾,使人尊敬他像神仙一樣,對他尊重供養,這個意思在此地。

  第四「高聲現威令人敬畏」,這也是他一種手段,就是高傲。我們也有見到的,有些出家人,我也聽說,但是我很少跟他們接觸,也沒有時間、也沒有機會接觸到。聽說喜歡罵人、喜歡教訓人,完全是一種長者的姿態出現,對待任何人都用這種手法。當然這是長者對年輕人、初學的人,或者是修學不認真,有懈怠、怠慢,或者是破戒不守清規,這個喝斥是有道理的。但是佛法跟世法有些時候也有類似的,老師、善知識教訓一個人,那是真正看得起他、他能夠受教。如果不是這樣的人,你要是用高聲現威教訓的口吻,這個人會記恨在心,不但收不到效果,恰恰給人結了冤仇,那又何苦來!真正有學問的人我親近過,李炳南老居士、章嘉大師那都是當代的真正大德。他們對於任何一個人確實和顏柔語,無論什麼人見到他他都非常客氣、非常謙虛,一點架子都沒有,對待任何人都一視同仁,這叫真善知識。這些人有沒有責備人?有!他要教訓學生的時候,一定把學生叫到房間裡來狠狠的教訓一頓,絕對不會有第二個人在旁邊聽著,有人在那裡他不會教訓人的。所以學生對老師感激得五體投地。老師常說:有人在,人有面子,你這個教訓他以後怎麼做人?他到外面,人家諷刺他。所以,真正喝斥教訓人,那是真正的愛護。我看你不成材,不是個材料,對你永遠恭敬客氣,看到你有毛病也不說。為什麼?給你說了,你不但不感激,不能改進,你還懷怨恨,何必跟你做冤家?由此可知,愈是有學問、有道德他的心愈平靜,不可能在大眾之前喝斥人、責備人、教訓人的,這個不可能。這是第四類。

  第五,「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」,說這個人供養我多少,那個人供養多少,意思就是說你也是要向他們看齊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五種,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面,可以說不但是佛門,一般的社會裡我們都常常看見,都常常聽到這些事情。在佛門裡面稱為邪命,這個邪命是身語意三業都在造作,所以我們要以清淨心,遠離這五種邪命,住清淨正命中,這叫正命。正命也就是我們正常生活維持我們生命的一種方式,最要緊的是要勤儉、要勤奮、要節儉。生活清苦一點好,清苦的生活過習慣了,這個心是定的,在物質生活上絕不奢求。生活愈簡單,心就愈清淨,道業才能夠增長。因為我們愈簡單,我們所求的很少,換句話說,很容易得到。

  這五種,所謂是邪心取利。在這個社會上,我們要真正保持這一生平安的度過,不遭大小橫事,那就是很大的福報,那就是真實的智慧。要保住這一生平安幸福,自己一定要曉得,第一個斷一切惡緣,決定不造惡業。縱然過去生中或者從前曾經造過惡因,我現在惡緣斷掉了,因沒有緣就不會結果,所以諸惡莫作就非常要緊,這不是一句口號,要認真去做。第二,一定要眾善奉行,為什麼?修一切善就是修福。你福德天天增長,縱然有冤家債主,看到你福報一天一天大了,他也不敢來干擾你,想報復也不敢下手。所以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是真正保證我們這一生幸福,不遭到橫難。

  在一生當中我們斷惡修善,不必要人知道、不必要宣揚,刻意宣揚去作善,那就好名,又搞到名利裡頭去了。名利要是多了,給諸位說,嫉妒障礙的人都來了,那些嫉妒障礙的人就是魔怨,魔怨是自己招來的。中國古人有兩句俗話說得很好,「為善莫近名,為惡莫近刑」。你做壞事,壞事可以做,壞事是刑法不會處罰你的,可見得那是小的壞事,不是大的,刑法不會處分你的;為善不要出名,出了名那就有嫉妒障礙,甚至還有陷害,麻煩就來了。這兩句話看你怎麼個解釋,看你怎麼個用法。我們學佛的人全心全力在行善,但是行善三輪體空,這就對了。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名,要有所求,這就壞了,那就是很大的錯誤。

  社會自古以來,不但是一般社會,連佛門也不例外。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,你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傳記,佛陀在世的時候,提婆達多對釋迦牟尼佛就不服氣,用盡了心思想謀害釋迦牟尼佛,自己取而代之。佛弟子當中有六群比丘,佛弟子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,有聽佛的教誨,依教奉行的,也有專門搗亂破壞僧團的,在世尊那個時候就有。在我們中國最明顯的,諸位都看過《六祖壇經》,那時候人心可以說還相當淳厚。五祖將衣缽傳給惠能大師的時候,不服氣的人很多,甚至於不少人出去到處去找,想把衣缽再奪回來;其中還有不僅是要把衣缽奪回來,還要想把惠能殺掉。這是唐朝時候。所以,這個社會嫉妒障礙、爭名奪利,在所不免。我們是什麼人?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德,你要跟這些人爭,那叫自找苦吃。一定要有自知之明,一切退一步,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你這一生就非常幸福了。他要的,我不要,這就沒事了。我要的,他不要,我要什麼?我要老實念佛,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他不要,他要名聞利養,名聞利養都給你。這才能保全,這個樣子自己一生安安穩穩,道業才能夠成就。世間人所爭的,我們知道都不是真實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老實念佛是決定能得真實的利益,這個不可以不知道。再看底下這段文。

  「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,名正精進。」精進,進就是進步,決不退轉,精是精純,純而不雜。我們念佛,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,實在講菩薩指示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這一句,淨念相繼自然就都攝六根,所以都攝六根可以不必問它,只要做到淨念相繼。念是心,中國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沒有的,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,它是個符號,看到這個符號,你能體會到裡頭的真義。念是「今心」,就是現前的心。淨就是清淨,現前這個心是清淨心,這就是念佛,心淨則土淨;相繼,念念心都清淨,清淨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,叫不夾雜。不夾雜,諸位想想看,夾雜的是什麼?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是夾雜。不懷疑的是什麼?無明煩惱是懷疑,無明是不明白。所以,不懷疑就是沒有無明,不夾雜就是沒有見思煩惱、沒有塵沙煩惱,那叫淨念相繼。

  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,菩薩教給我們,用一句佛號做為進修的手段,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這部經向下經文會詳細的說明。為什麼?這句佛號是我們自性本具性德之總稱;換句話說,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能夠把我們的自性喚醒過來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是一定要曉得。所以我們現前這個階段、這個程度,我們念佛,只要對於經典,特別是淨土三經,對於信願持名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就是淨念相繼;不間斷就是相繼,不懷疑、不夾雜就是淨念。淨念相應的話,那就是真心現前,清淨心現前了,求生淨土就是修涅槃道,這叫正精進。

  「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,名正念」。正道是信願持名,助道,蓮池大師說還是信願持名,信願持名是正道也是助道,這是蓮池大師教給我們的。但是諸佛菩薩在本經、在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經》裡面教導我們,還有許多修學的方法,這些方法都是助道法。助道法裡面有一分是幫助自己,幫助自己念佛的功夫增上,念佛的功夫成就,另外一分是教給我們幫助一切眾生。這一切眾生,還不知道這個法門的,我們要以善巧方便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;已經知道這個法門的,要勸導他進修;已經修學這個法門的,我們要幫助他成就。這些都是屬於自利利他的助行,這裡面很多,尤其是一切經論裡頭那就太多了。我們修淨土的人,依照三經或者是五經一論裡面的教導已經足夠用了,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實在講是夠了。

  歷代淨宗祖師大德們,他們的著述也不少,如果我們要修學,用它來做助道法也非常之好。但是一定要以經訓作綱,祖師大德的開示作目,這樣就不會亂了。經是綱,那些統統是發揮經義的,幫助我們理解、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變,這個就好。祖師大德裡面,我們今天最適用的、最得力的,無過於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因為他距離我們的年代最近。他所看到社會的病態,跟我們現在很接近,所以許多教訓今天非常適用,他的教訓統統不違背經義。所以我說是以經訓為綱,以祖師語錄為目,這是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是很夠用的了,不必再學其他的法門,學得太多反而成了障礙。最後是:

  「以無漏慧相應入定,名正定。」定有邪、正,有究竟、不究竟,這些揀別是一個比較性的。在大乘法門裡面所修學的都是正定,修定的方法非常多,我們佛門裡頭常說八萬四千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就是道路。修什麼?統統修的是定,可見得修定的方法很多,都是修定。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叫三學,戒定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所以戒就包含了一切修學的方法。正因為如此,法門才是平等的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最後都成就大定。我們在許多法門裡面選擇的是信願持名,你選擇這個方法就是無漏慧,你要不是真實的智慧,你怎麼會選到這個法門?這個法門是十方一切諸大菩薩選擇的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文殊、普賢就是選的這個法門,可見得這是真實智慧的選擇,不是普通的選擇。

  要相應,諸大菩薩選擇他是真相應,就是與他自己的清淨心、真智慧相應,他根本就沒有疑惑,決定沒有夾雜,所以他很快就成功了。我們今天的大問題在哪裡?我們的選擇沒有錯,不相應,不與自己的清淨心相應,因為心不清淨,哪來的相應?因此雖然選擇了,沒有錯,有時候還懷疑,常常有夾雜,這個麻煩大了,這個對於我們修行就造成許多的障礙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假如我們也真正能做到沒有懷疑,對於這個決定信仰,說實在話一生當中修行只要依靠著這一部經就成功了。《彌陀經》說得太簡單,裡面的經義不甚容易了解,得到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這意思完全明朗化了。蕅益大師的解釋,印光大師說過,就是古佛再來給《彌陀經》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。印光大師我們曉得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,大勢至菩薩講這種話,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?在我想他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,否則的話,不能當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誇獎。所以這一部經就保證我們這一生圓滿往生不退成佛,我們能信得過嗎?真信了,不會再搞別的,心完全定了。還要去涉獵其他的,我們雖然是智慧選擇沒錯,不相應,這一點就很可惜。縱然能往生,我們的品位不很高,如果把一切都捨掉,一門深入,你品位就高了。所以我常常勉勵同修、勸同修,三經,頂多五經一論,夠了。五經一論以外暫時可以放下,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說。

 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