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三十八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038

 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,主地神:

  前面已經介紹過第一尊普德淨華主地神,第二尊堅福莊嚴主地神。我們在經文裡面所看到的這些護法神眾,他們的身分不同,職責就有區別,可是細細的去觀察,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處所,就是智慧與福報。這兩者如果不能夠兼具,護法的工作就沒有辦法做得圓滿,所以智慧跟福德非常重要。尤其是第二尊名號裡面顯示出堅福莊嚴,前面已經跟諸位同修介紹過。現在在此地特別要強調,世出世間法無論是大事或者是小事,如果沒有福德就很難成就。福從哪裡修?菩薩行的六條綱領,就圓圓滿滿的包括了福慧雙修。第一條教我們修布施,前面跟諸位說過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是世間人所祈求的三種福報。如果不知道修因,果報從什麼地方生起?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。佛又告訴我們,世出世間的大福報,必須要兼修後面的五個科目,才能成就大福報,才能夠使你的福德相續,綿延不斷。我們今天看看世間確實有不少有福報的人,可是他的福報總不免有缺陷,也就是說他的福報不圓滿,他的福報很容易就享盡。雖有福,沒有福德相,這是稍微細密的去觀察就能夠發現。一個人看自己不容易,看別人比較容易。會修行的人,看別人然後再回光返照,再能夠認真省察自己,這對我們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因為你能夠省察,你才能夠見到自己的過失,改過自新,善莫大焉。哪些是有福德而沒有福德相?世間人有福,但是他沒有福相。第一個,他一切都隨順自己的知見,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因此所作所為與情理法不相應,這就是沒有福相,所以相應就是持戒波羅蜜。我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,持戒的廣義就是守法,也就是說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就是持戒。

  第三種,福相,大福德相,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讚歎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的,忍辱波羅蜜。我們《華嚴經》到後面還有很多次會讀到,這是佛在經上說的,不止說一次,常說,這是大福德相,到後面經文我們再詳細跟諸位報告。正是世間賢聖所說,「無故加之而不怒」,心平氣和,這是福德相。心不平、氣不和,縱有福,福也不厚,厚福才能夠載道。佛稱為二足尊,就是智慧、福德兩種都達到究竟圓滿,由此可知,福跟慧是自性裡面本具的功德。很可惜凡夫迷失了自性,自性的性德也不能夠現前,學佛沒有別的,恢復自性而已,所以忍辱非常重要。能忍之後才能真精進,福與精進相應,他的福報天天在增長,愈積愈厚,積功累德。不但是自己受用,而且能令一切眾生享他的福報,跟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沒有兩樣。第五,與禪定相應。禪定,淺而言之,心裡面有主宰、有方向,不輕易被外面境界所動搖,這是禪定。《金剛般若》裡面所說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個福大,這個福是真正此地所說的堅福,堅固。末後與般若相應,就是前面第一位主地神德號當中所表的「普德淨華」,與般若相應,這是我們特別要留意的,應當要努力來學習。諺語常說「福至心靈」,一個人福報現前,就顯得特別聰明、特別有智慧;平常看這個人笨笨的,好像沒什麼智慧,他福報現前,他忽然智慧就開,福至心靈,這是很有道理的。今天我們看第三尊主地神:

  【妙華嚴樹主地神。】

  『妙華莊嚴』,大家好懂,前面也講過很多了。這個地方我們著重『樹』。樹是什麼意思?樹是建立的意思,我們常講建樹。道場在此地建立了,這是建樹,樹就是樹立的意思。世間無論什麼樣的事業,或大或小,或是利益你一個家族,或是利益一方,今天有許多全球性連鎖的大事業,服務於整個世界一切眾生,各種不同階層的社會,這是最大的建樹。佛法也講建立,佛法的建立比世間法的建立要大得太多,所以用一個妙字。有花有嚴,這個建樹可以說是非常圓滿,因果具足。花表因行,嚴表果德,因果具足。世法裡面決定沒有妙字,佛法裡頭才有妙。妙的意思是什麼?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就妙了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「諸法實相」,大乘經裡面常說「真如本性」,或者說自性,與這些相應才叫妙;世法做不到,佛法當中才相應。尤其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就連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與實相相應,這是微妙至極。佛法的建樹是無限的廣大,因為它跟世法完全融合成一體,在世間法裡面,世間一切法,念念覺而不迷,那就是佛法,世法就是佛法,念念正而不邪,念念淨而不染。

  我們讀《華嚴經》,與大方廣相應。大方廣三個字就是《般若經》上講的諸法實相,這在經題上給諸位略略的介紹過。「大」表自性的本體,「方」表現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、森羅萬象,「廣」表作用,這三個字就是《般若經》上講的諸法實相,也是《無量壽經》上的經題,都能夠融通,沒有障礙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教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是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五個字就是戒定慧三學,就是佛法僧三寶,真正修學大乘的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能相應,這就妙了;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之中,無有一法不相應,你這才算是真正修學大乘的人;在我們念佛法門,你才真正會念佛,你念得跟佛相應。古人常說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與什麼相應?與覺正淨相應,與清淨平等覺相應,這才叫最圓滿的妙華嚴樹。樹立正法,正法久住,這位地神教我們這個法門。再看第四尊:

  【普散眾寶主地神。】

  這個德號很容易明瞭。『普散』,普是普遍,也表無所不散。這些眾寶裡面可以分為兩大類:一類是物質,一類是心寶。心寶怎麼散?譬如經上講,大慈大悲憐憫一切眾生,這是普散。慈悲用現代的話來說,是關懷、愛護、照顧,有這些意思。我們的心念念都能夠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情與無情都包括在其中,常常關懷,這是慈悲心普散,慈悲是寶。明白這個意思,我們今天教學,採取佛法裡面的綱要、總持法門,我們對於心寶取了五條十個字。真誠心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盡虛空遍法界,過去、未來,唯一真誠,就是這真誠心,這是你的真誠心心寶普散。接著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,無不落實,這是普散眾寶的一個意思。既然心裡真心的關懷愛護,在事務上哪有不協助的道理?看到眾生有難,看到眾生有困難,你一定是援手去救拔,你自然會去幫助。除了這裡面別有因緣,這因緣是什麼?我們常講障緣,他有障緣,那沒有辦法,我們幫不上忙,有障礙。若無障緣,哪有不援手之理?

  我們今天看到全球各個地方都有災難,有極其嚴重的災難;我們關懷,也是有障緣。障緣,第一個是自己,自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救難要錢,沒錢,心有餘力不足;第二個縱然有錢,沒有法子送去,這些都是障緣。所以我們在講堂立一個牌位,在念佛堂立一個牌位,在功德堂立一個牌位,以我們每天修學念佛功德,虔誠為他們迴向,求諸佛菩薩、護法龍天冥顯加持,保佑這些罪苦眾生,我們今天只能盡到這一點。今天李會長告訴我,大陸的災難非常嚴重。這些災難的業因,我們不要去管它,不要去想,災難已經形成了,救難要緊,應當盡我們一點綿薄之力。沒管道。他今天找到一個管道,我們可以捐助一點物資,請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轉到災區,這很好。我們只要有管道,就應當要做,不論多少。一塊錢也是圓滿功德,我身上只有一塊錢,一塊錢捐出來,我全部都拿出來了,那個功德怎麼會不圓滿?我們總是全心全力去支援。這是舉一個例子,在物質上普散眾寶。

  諸位要知道,散財是大福,反過來斂財是最沒有福報的人。只知道積聚財寶,積了一輩子,到臨命終時一樣也帶不去,不知道給誰去享福。自己每天節省刻苦,積下來財寶不知道給誰去享受去了;當然享受的人也有因緣。要知道散財是大福,散財給多少眾生結了善緣。特別是學佛,學佛的同修一定要知道,講經要法緣,建立道場也要有法緣,領眾念佛還是要有法緣。緣從哪裡來?緣從普散眾寶結來的。我們要不與眾生廣結法緣,你的緣怎麼可能殊勝?我自己這一生,前世雖然不清楚,學了佛之後懂得用比量,從比量當中也能夠略微知道過去生中所幹的。過去生中我大概是修慧不修福,所以對於經教我感到沒有困難,接觸了聽聽就能夠明瞭,就能夠體會裡面的意思。可是一生沒福報,一生當中一個道場也沒有,這是沒福。

  可是諸位現在看到我,好像也滿有福報的樣子,這個福是從哪裡來?這一生修的,現修,學佛以後才懂得修福,沒學佛之前也很吝嗇。自己的東西看得很牢,別說不肯布施,人家碰一下、摸一下心裡都難過,吝嗇到這個程度。我是章嘉大師教導我,把我這個毛病習氣改過來,所以這麼多年來,好像有一點福報了,在物質生活沒有欠缺。雖然自己沒有道場,住別人的道場,住得很自在。別人喜歡處處作主,我喜歡處處作客,作客比作主好,客人受到主人的禮遇、受到主人的優待;主人家的家業,他操心,我不操心,反而得自在。因此福報小,也小有供養,我把所有的供養,在過去只做一樁事情,印經布施,修法布施。有多少供養就印多少經書,印經書、印佛像,與大家廣結法緣,這就是普散眾寶。所以我的法緣比一般法師要來得殊勝,殊勝道理在哪裡?我是肯散財,我這個來了馬上就散,散是愈散愈多,法緣就愈來愈殊勝,就這麼個道理。如果你要不肯散財,你的緣就不廣,將來作佛講經說法度眾生,看看底下沒幾個人。為什麼?沒有緣分。看別的人成佛講經說法,度無量無邊眾生,緣結得深。

 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,為什麼?一切諸佛裡面,跟眾生結緣,阿彌陀佛是第一。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裡面發心度眾,可以說都有限量。我們發個心,要度這個地區的眾生;或者發心更大,我要度全國的眾生;心發得更大,我要度這個世界的眾生,如此而已。學了菩薩道,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大,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範圍,六道裡的人道,除了人道之外,還有天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於是心放得更大,我要度六道眾生。六道外面還有四法界,還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我要發心度九界眾生,這心大不大?還是不大。為什麼?每一尊佛國土都有九法界。經上告訴我們,諸佛剎土無量無邊,每一尊佛都有九法界,所以九法界無量無邊。你只發心度一個九法界,你不超越這一個大千世界。諸佛如來因地上發心,多半都是這一個大千世界,他所關懷的、所護念的。唯獨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,一個都沒有漏。所以他的緣就無比殊勝,緣就太殊勝,也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阿彌陀佛都有緣,阿彌陀佛是普散眾寶。阿彌陀佛的寶是什麼?名號。名號是阿彌陀佛第一寶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使一切眾生都能夠見阿彌陀佛的形像,聞阿彌陀佛的洪名,跟阿彌陀佛結了緣。只要有緣,緣成熟一定接受阿彌陀佛教誨,將來往生不退成佛,這個寶起了最大的效用。這是第四尊普散眾寶主地神教導我們的。第五尊:

  【淨目觀時主地神。】

  『時』是講時節因緣,我們一般講觀機。機,我們把它歸納有三大類︰第一個是人,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人道,廣大的人群,你要知人,第二知時,時節因緣,第三要知處,處所,然後講經說法、教化眾生才能夠契機,契機契理,眾生才能得真實利益。這位主地神教我們觀機,觀機要遵守的原則是『淨目』,這個意思是清淨眼觀察時節因緣。說一個「時」,諸位要記住,把人跟處所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是淨,清淨心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好惡,用清淨心、清淨目來觀機。如果自己的心不清淨,不清淨就是有好惡,有喜歡的、有討厭的,這個心是染污的心、不清淨的心,你觀機這個能力就差很多,往往把眾生的根機看錯了。你所選擇的法門多半不適合大眾修學,這樣反而給大眾帶來困惑、帶來迷惘,不但信心不能夠生起,反而令大眾在佛法裡面退失信心,這都是由於觀機的過失,觀機錯誤。第六尊:

  【妙色勝眼主地神。】

  這個名號跟前面的名號很接近,前面著重在心,清淨心你才有清淨眼;這一尊著重在外面的境,外面的境界。『色』是物質,是色法,包含的境界非常的廣大,凡是我們眼根所接觸到的都是色法。這個地方用的文字很簡單,意思很深。這一個「色」字就圓滿含攝六塵,也就是說色聲香味觸法,用這一個字做代表。換句話說,色法在法相裡面講,總共歸納為十一法,五根六塵。五根是眼耳鼻舌身,意不算,意是心法。在我們這個身體上,眼耳鼻舌身是色法,外面六塵境界也是色法,就包含這十一法在其中。這十一法都叫妙色,為什麼叫妙色?相有體無、事有理無,所謂是緣起性空,這十一法都是因緣生法。佛在經上說得很好,凡是因緣生法,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。如果你要是明白事實真相,你當然不會執著,不但不執著,分別的念頭都不會起,這叫妙色。底下就是勝眼,由此可知,『勝眼』什麼意思?學經教的同修能不能會得過來?經上講的五眼圓明,你說殊勝不殊勝?勝眼就是五眼圓明,或者也可以把它說之為佛眼,佛眼這五眼全包括在其中了。五眼圓明對妙色,哪裡會有妄想分別執著?這完全是諸法實相,全是實相的境界。

  也許同修要問,於一切法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樣的人與白痴有什麼兩樣?難道學佛都教給我們學白痴嗎?當然不是。你看看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他是不是白痴?他在這個社會,為一切大眾作師作範,種種說教有條有理,絲毫都不亂,他不是白痴。種種示現、種種言說,這裡頭有沒有分別執著?給諸位說,沒有。永嘉答覆六祖惠能大師的話,六祖問他:你還有沒有分別?這是永嘉明心見性,六祖惠能大師給他印證,證明他確確實實明心見性。證明之後,六祖又問他,又問一句:你還有沒有分別?他答說「分別亦非意」。六祖首肯,告訴他:你如是,我也如是。一切眾生的分別是意識,第六意識;一切眾生的執著是第七末那識。佛菩薩教化眾生有沒有分別、有沒有執著?有,但是不是第六識、不是第七識。是什麼?他們已經轉八識成四智,他不是意。意有障礙,意有礙,智沒有障礙,智就是《華嚴》裡面講的無障礙法界。你分別沒有障礙,執著也沒有障礙,這奇怪了,所以叫不思議解脫境界。我們凡夫分別、執著統統有障礙,造作一些罪業;他們分別、執著沒有障礙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他為什麼分別沒有障礙?他分別即是不分別,他真的沒有分別。沒有分別為什麼分別?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不是自己分別。執著呢?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自己確實沒有執著。

  這個說法諸位如果聽了還聽不明白,還不能夠體會,我們舉個比喻來說。我們一般人說話分別執著,自己的意思,順著自己的意思就歡喜,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煩惱,所以你分別執著是造業。佛菩薩分別執著為什麼不造業?佛菩薩像舞台表演的演員,像個唱戲的。他要表情、要說話,是不是自己說的?不是。誰說的?劇本上寫的,叫你這個時候手動一下你就動一下,叫你說哪個你就說哪個,叫你哭你就哭一下,叫你笑你就笑一下,都不是自己的,與自己毫不相干,這就是分別亦非意,他是表演的。所以你看到他也有分別、也有執著,沒有出自自己的心,他的心清淨,從來沒有動過。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順著眾生,決不是自己的意思,所以說「分別亦非意」。這個本事我們要是學到,那就好了!那個受用就真的快樂,真的會離苦得樂,你就跟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沒有兩樣,遊戲神通。我們這一生來幹什麼?來唱戲的、來表演的,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。完全是看到社會廣大的這些眾生,他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我們自自然然的反應,決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裡面。這是妙色勝眼裡面所含的深廣之義。請看經文,第七尊︰

  【香毛發光主地神。】

  這位主地神的德號是從行德上建立的,這名號的建立。『毛』就是我們講的汗毛,正報裡面最小的,佛在經上常常用毛端或者用毛孔。毛端跟毛孔都能放光,都能放出香氣。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香光是從什麼地方發出來的?從毛端跟毛孔裡面放出來的。香光是怎麼來的?香跟光都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,經裡面常講的本具般若智慧放光。自性本具的功德,功德就放香。由此可知,見性的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全是法身大士。我們不要看到這些神,好像是鬼神道的眾生,看到地神、山神,下面看到主林神,他們的地位並不高,是屬於鬼神道裡面的神眾,要比天神那差遠了,天神比他們高。可是他有資格參加世尊華嚴法會,這個不簡單。華嚴法會是世尊初成佛道,二七日中在定中開的會。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,哪裡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開這麼大的法會,講這麼深的經,這個大經。所以能夠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參加這個法會,都是法身大士,這是講最低的資格,要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,才有資格參加這個法會。

  這些神眾,我們就想到,他們都是法身大士示現在六道裡面,應以鬼神身而得度者,即現鬼神身而為說法。他不是真的神眾,他是法身大士。不僅是法身大士,我們在歎德裡面所看到,我們能體會到,全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而示現。如果我們把他看成法身菩薩,我們都看錯了。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應化在六道,所以在這個大會上,他還是以應化的身分。為什麼他不以佛菩薩的身分來出現?還要以應化呢?這裡面用意非常之深。第一個意思,讓我們非常明顯的觀察到,如來的教化原來是整個世間各個階層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我們這樣看到了。如果統統以菩薩身、佛身,我們就看不到。我們想佛法大概是佛菩薩修的,我們凡夫沒分。這麼一示現,我們明瞭了,鬼神都有分,所以他們的示現是九法界一切眾生。《地藏經》裡面所示現的閻羅天子,閻羅天子是地獄道的眾生,他參加忉利天宮一會,率領許許多多的鬼王,這些鬼王都是地獄裡面的小鬼王。說明一個事實,諸佛菩薩在地獄裡示現地獄鬼王身、閻羅身,也是教化救度地獄界的眾生,那個眾生很難教化,惡習氣很重,顯示出大慈大悲。

  第二個意思,我們從這裡明顯體會到,無論我們今天是生在哪一道,無論我們現前是什麼樣的身分,過什麼樣的生活,從事什麼樣的工作,都能學佛,都能作菩薩、都能作佛,所以他這種示現意義就很深很廣。更深入的一個境界,這不是一般人容易體會的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佛法的整體,使我們聯想到古大德常講的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,佛氏門中不捨一法」,這是極深廣的義趣。他們在此地表演給我們看,不僅僅是後面五十三參表演,這個經自始至終諸佛菩薩都在表演。

  香光是性德。沒有見性的人,我們這個身體能不能有香光?也能,不過這個香變質了。雖變質,也比世間種種香料還要殊勝,決不是世間一切香料能夠相比的,這叫變了質的香。天人身上有香氣,身上有光明,天人沒見性,他的香光就是我剛才講變了質,天人的香光不是我們人間任何香料能夠跟它相比。人間修道人,修得有功夫,身上也有香光。上一次我舉的例子,像虛雲老和尚身上放香,有些同修告訴我,虛老和尚身上是一股清香。由此可知,修道人身上的香光跟天人的香光是修得的,不是性德。怎麼樣修得?他所修的與心性相應,就有這個現象發生;如果他所修的跟心性不相應,這個現象就沒有了。可是在修學裡面,與佛法相應,這個光柔和,香氣也非常溫和;如果與佛法不相應,與魔相應,諸位要知道,魔也放光。佛身金色,魔也是身金色;佛放光,魔也放光。佛光跟魔光不相同之處,佛光柔和,你接觸感到很舒適、清涼、歡喜;魔的光就像太陽光一樣,刺眼睛,你在那個光照的時候感覺得不舒服。魔的香你聞到之後也是刺鼻子,不一樣,他也有香味,那個香味很烈,這是不相同的地方。一個是與性德相應,一個是與惡見、煩惱相應,這是不相同之處,我們要有辨別的能力。要認真去修學,這是修行功夫成就的一個現象,這個現象可以證明我們修學功夫究竟有沒有成就。第八尊︰

  【悅意音聲主地神。】

  名號裡面表法的意思是說法的音聲。說法音聲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不是說每天在講台上講經說法。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接觸的是什麼人,或者接觸的是其他一些動物,都是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與他交談,所有一切言語,不說話則已,說話意思都是幫助眾生覺悟,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你說,什麼時候不說法呢?開口都是說法。到你善說的時候,不但開口是說法,閉口也是說法,那就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塵說剎說、無間說」,沒有間斷過。能令一切眾生聞法歡喜悅意,他聽了歡喜,他能夠理解,他能夠深信,再進一步他能夠發願,他願意修行。這方式,特別是在我們世間,就像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所說的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這意思就是說娑婆世界,指我們地球,地球上的這些眾生耳根最利。你給他看,他未必能看懂、未必能覺悟;你讓他聽,聽容易覺悟。所以現在一些人喜歡看電視,喜歡影像,實實在在講,你要是看電視,就是我們播映講經的這種節目,你一面聽、一面看,說真的,不如不看,專心聽。因為你看的時候分心,不如聽錄音帶好,聽錄音帶什麼都看不到,你可以專心。如果要不相信,可以試驗試驗看,哪一種容易攝心?哪一種得的利益更殊勝?我覺得沒有畫面比有畫面要殊勝。可是現在人喜歡畫面,喜歡畫面用畫面來接引他,對什麼?對初機。對老修,我想老同修就不歡喜看畫面,為什麼?閉著眼睛在聽,他不要看,閉目養神,在靜聽說法;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,他真的入境界了。可是接引初機,畫面有它的作用,對於初學的人有一點作用。第九尊︰

  【妙華旋髻主地神。】

  這個名號關鍵的字眼在『旋』,旋是什麼意思?它代表什麼?學經教的同學,像這些字眼,你一看,你就明白了。旋是什麼?你看那個相,轉法輪,法輪常轉,它表這個意思。讓我們聽到這位主地神,見到這位主地神,弘法利生的願行油然而生,自然就會發弘法利生的願,就要去幹弘法利生的事,幫助佛轉法輪度眾生。法輪的內容是什麼?『妙華』。妙華指什麼?如果就經教上來講,妙華是《華嚴經》,妙華是《妙法蓮華經》。在一切經裡面,這兩部經古大德稱之為一乘佛法,在佛法裡面分三乘、二乘、大乘。什麼叫一乘佛法?一乘佛法是講成佛之道。這個經是講成佛的,是教你成佛的,這個經就叫一乘法。如果這個經是教你修菩薩道,教你成菩薩,那是大乘;如果這個經典目的是教你證阿羅漢果、教你證辟支佛果,這個經就叫小乘。大小乘是這麼分法,看這部經教你目標在哪裡。《法華》教人成佛,《華嚴》教人成佛。妙華不做別的解釋,因為它底下有旋的意思。轉法輪,轉什麼法輪?一定要轉一乘大法,圓滿的法輪。『髻』的意思是高顯,這很容易懂。我們建立道場,樹立法幢,讓一切大眾都知道此地是正法道場,都知道此地是修學了義的法門,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,這是妙華旋髻主地神所表的。末後這一尊︰

  【金剛嚴體主地神。】

  以『金剛嚴體』來做總結,這個意思深。諸位一定要記住,前面講過很多,凡是說到金剛都表般若。你看,以福慧開端,最後還結歸到金剛般若,也是結歸到福慧;金剛是慧,嚴是福。開端是福慧,末後總歸結還是福慧;前面所說的福慧是因,後面歸到這裡這是果。說明徹始徹終,細節無論怎麼樣的繁多,總不離開福慧這兩個字。『體』是性體,真如本性,佛法中所謂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。金剛嚴體是要嚴自性的佛陀,這是真正之體。能嚴是要金剛智慧、金剛般若,能嚴;所嚴的是自性,以及自性變現出來無量無邊的境界。一真法界、十法界依正莊嚴,體嚴,相當然莊嚴。能嚴、所嚴不二,性相也不二,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,一個自體。再看這段的總結:

  【如是等而為上首。有佛世界微塵數。】

  這一句,每一段都有這個字樣,意思都相同,不必再解釋。我們看末後歎德:

  【皆於往昔發深重願。願常親近諸佛如來。同修福業。】

  主地神畢竟是以福為主,可是福不能離開慧,離開慧那個福靠不住,不是真正的福報,真實的福報一定與慧相應。這些主地神的菩薩們,他們確確實實是示現鬼神身分,確實是菩薩。這個菩薩也是示現的,他真正的身分是諸佛如來,倒駕慈航退在菩薩位置上,幫助毘盧遮那佛教化眾生,所以菩薩現地神的身分。『皆於往昔發深重願』,往昔是無量劫又無量劫,像我們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所看到,地藏菩薩久遠劫就發深重的誓願。地藏菩薩如是,我們要問:哪一尊菩薩不如是?每尊菩薩都如是,這個要懂得。說一尊菩薩就說一切菩薩,說一尊佛就說一切諸佛如來,這是《華嚴》教義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,你才能入這個境界。

  發的是什麼願?『願常親近諸佛如來,同修福業』,著重在末後這四個字。佛修福,佛懂得。如果諸位再問,佛所證已經達到究竟圓滿,佛還有什麼修的?確確實實佛的確是無修無證。無修無證是不是真的就不修,也就不證?不是的。如果真的是有修有證,這不叫做妙,真的無修無證也不叫妙,妙在什麼地方?修而無修,無修而修,證而非證,非證而證,這個就妙了。修跟無修是一,證與不證也是一,不是二,妙在這個地方。所以我們在凡夫位,沒有入佛的境界,就要老老實實學佛之修、學佛之證,我們從這裡才入得了門。如果你現在就開始學,學佛的無修,好了,你回家去睡大覺,什麼也不幹了,你怎麼會成就?可是最後一定要入佛的境界,那才叫真的證果。所以究竟證、圓滿證,這個要懂得。修福,如前面所說的。

  現在我們看下面第七段「主山神」。山是地表裡面最高的,高出地面,高山。在地的表面這是表最殊勝,所以佛用它來表法,表德行高勝。這裡面德高,高山仰止,我們用這個話來讚歎德行高的人。又表他的性情悠閒自在,如如不動,表這個意思。這是講普通一般的表法。如果有特別的表法,像在本經完全是「表智德最高」,在一切德行當中智最高。在上首十尊德號裡面,多半都有「光」的字樣,光就是表智慧。主山神如果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,是哪一類的眾生?過去有,現在想必也有,我們很少遇到。山中高士,一些有學問、有道德的人,看到社會這麼亂,不願意出來做事,隱居在山中。這一類,他們的身分就是主山神。他有學問、有道德、有智慧,這些人於人無求、於世無爭,過他非常悠閒清淨的山林生活,在古時候所謂隱士就是這一類的人。在《華嚴經》上它也是有這麼一個社團,他們這團體是高人隱士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讀歷史,中國的歷史每一個朝代都給這些人作傳,它的篇名叫《隱逸傳》,隱逸、隱居,逸是安逸,隱居一輩子過很安逸的生活。我在年輕的時候讀這個傳,心裡就有疑惑。因為青史留名這是人生一樁大事,中國古代的標準是為國家為民族立功、立德、立言,有這樣的標準歷史上才留名。我的疑惑是什麼?這些人成天沒事情幹,天天在山上高臥,對社會、對國家、對民族沒有一點點貢獻,為什麼要給他立傳?我想了好久都想不通,總是有個疑問放在那個地方。到以後學佛之後才恍然大悟,知道這些人很了不起。他們給我們世間人示現一個什麼樣子?我們世間人喜歡爭,好爭,貪求無厭;他是做出來給我們看,雖然一句話沒說,做出來給我們看;他不是沒有本事,不是沒有能力跟人爭,不是沒有能力跟一般大眾來追求;他有能力、有本事,他不爭不求。所以隱逸的高人,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出「於人無爭、於世無求」,做出這個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。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這種隱逸的生活、自在的生活、安逸的生活,我們對於貪求的念頭自然就淡薄,對於世間種種爭執也就能夠放下了。人能夠放下希求、放下爭執,社會就安定,天下就太平。以後我們才真正明瞭,古德替他們作傳留傳於青史是有道理、是應當的,他們所做的功德潛移默化。

  古今中外讀書人知識開通,知識開通的人你要說他無求無爭,太難太難了。今天的世界是什麼世界?競爭。人人都來爭,總統的職位只有一個,大家都來爭,都打得頭破血流。世間的財物也有限,每一個人都在爭,世間哪有不亂的道理?你去爭,你能夠爭得來嗎?能夠爭得到嗎?世間人都相信,我去爭,我才爭得到;不爭,那就不能到手,一定要競爭。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,《了凡四訓》裡面就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即使在現代社會,現代人這種錯誤觀念,你去競爭,命裡頭沒有,你怎麼樣爭也爭不到;命裡頭如果有,不爭遲早你也會得到,你何必去爭?何必去妄求?明白這些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這個人有智慧、聰明,退而修其德。我不要爭、不要求,我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時節因緣到了,你不求的你得到了,不爭的你也得到了。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這個理很深,事很廣也很複雜。真正照這樣做,也許有人說,他一生都過貧窮的生活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他一生都沒有得到,也沒有得到富貴,甚至也沒有得到長壽。這是世間人的眼光,只看到一世,他沒有看到三世。如果他開了天眼,他看到三世,這個人是真正有德行的一個善人,心善行善。他在這裡死了,人家看到他到天上去當天王去了。然後才曉得他不求而得,不爭而得,富貴統統得到,超越人間。

  所以我們一個人,不是這一生就完了,如果這一生就完了,還修個什麼?不需要修了。就是我們有過去生,還有未來生,未來無終;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我們要為未來長時間去著想,來生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?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,「欲知過去因,今生受者是」,你要想想看,我過去世造的是什麼業,這一生所受的報就是。業因果報,絲毫不爽,就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「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你要想知道我來生會得什麼樣的果報,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。我們這一生所造作的,善心善行、善言善事,你來生的果報得大善。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,身語意三業都不善,來生的果報當然就苦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所以這些隱居的高人,不要看他這一生生活非常平淡,於世無爭、於人無求。他的物質生活雖然比較清苦,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,他一生當中讀他喜歡讀的書,做他喜歡做的事。這些高人多半都過,在從前多半過耕種的生活,所謂耕讀傳家。自己種幾畝田,收一點糧食,維持自己的物質生活,住一個小茅蓬,真正是悠閒自在,決定不是現代人所能夠想像得到的。所以他們有的是閒情逸致,有的是時間遊山玩水,哪裡像現在人?現在人實在講,我們仔細觀察是機器,不是人。一天忙到晚,一點悠閒的時間都沒有,物質生活雖然是富裕,實在講苦不堪言,他的精神壓力太重,負擔太重,為什麼?因為他生活所需都是借貸而來的。買房子是銀行貸款,買車子也是銀行貸款,甚至上街去買菜用信用卡,信用卡銀行付錢,從生到死借貸過日子,你說他的生活壓力多沉重。一生之所為,為什麼生活在世間?為還債。他為什麼?天天辛辛苦苦工作,還銀行的債,還保險公司的債,還許許多多的債,他生活在世間幹什麼?還債而來的,你說這個日子過得多苦。所以我們不要羨慕住花園洋房的,出門坐高級轎車的,我們一眼看出來,還債過日子的,今天所謂是泡沫經濟,哪裡有山林裡隱居的人他那個生活過得那麼踏實,身心絲毫負擔都沒有,一身輕鬆,那個生活才叫人的生活,過的是人的生活,真正是幸福美滿。現在這個幸福美滿,世間找不到,有名無實。

  我們活在這個社會,生活在這個社會,對社會的狀況、社會的真相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雖然在這個市區,我們跟這個時代、這個市區人大眾相處,我們在大眾當中也能過隱居的生活,所謂是「隱於市纏」,這古人的話。隱居在繁華的都市裡面,過自己自在的生活,也是於世無求、於人無爭,過一種無爭無求、自在安樂的生活。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這個生活才過得真正自在、真正幸福、真正美滿。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主山神,也觸動我們很深的感慨。這是把這一類,第七主山神表法的義趣跟諸位說出來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經文下一次再報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