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二二卷)  2008/2/2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92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第一段第二個小段,如來放光分:

  請看清涼大師的《疏》,我們從普照十方念起,「普照十方,顯佛眾會,一光照於一切,則一切亦爾,重疊無礙,無不互見,為一法界圓明大會」。前面我們學習到「一光照於一切,則一切亦爾」,任何一光都照一切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這個話很不好懂。為什麼?不是我們的常識,此地是佛依真諦而說,也就是說宇宙事實的真相。佛教化眾生,經上常說依二諦說法,也就是他用什麼方式來教眾生?有兩個原則,第一個原則就是依眾生現前的程度,你所能夠理解的跟你講,這我們很容易接受,能夠聽得懂;另外一種,第二個原則,是依佛親證的境界,我們就不懂了。親證的這就是所說的不二法門,譬如真妄不二,邪正不二,煩惱菩提不二,生死涅槃不二。這就把我們講糊塗了,我們明明看到那是二法,怎麼會不二?不二就是一,我們這就很難懂。

  清涼大師在給我們講解經文,他說佛說《華嚴經》現「法界無盡身雲」,現身說法。現什麼身?身是相,法相就是佛的法身,現相講不盡!我們這個地球上森羅萬象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、山河大地、自然景觀,全都是如來法界身雲。用個雲這是表法的,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多次的報告,佛經裡面常常看到身,身下頭有個雲,這個雲告訴你什麼?非有非無,你不能說它無,它真的有相;你也不能說它真的有,為什麼?相不可得。你看到雲這一個字,你就曉得決定不能執著,決定是不可得的。我們能常常這樣想,這就是華嚴家修行的法界觀,就是培養出一個對於宇宙人生正確的看法,決定沒錯誤。把宇宙觀跟人生觀合起來,法界觀。法界觀裡面,實在講抓到一樣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我們明瞭就是光照,我們可以用一個光來照一切,一切光皆如此,所以一通一切都通了,光是智慧。

  我們在這個經典裡面學了這麼久,得出一個結論,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「一切法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這兩句話大家都知道,但是囫圇吞棗,講不清楚。法性唯一真實,這是真的,它能現;所現的,有能就有所,所現的是現相。這個現相裡面,我們可以說它是純淨純善,是諸佛如來的報土,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,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實報莊嚴土,所現。為什麼會現?這要知道,總是有念,有一念,沒有念就不現,有念它就會現,這一定要知道。這個念就是不覺,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,一念不覺就叫做無明,無明不覺生三細,三細相出來了,三細相是什麼?業相,業是動。要知道法性是不動的,現在有動的相了,動當然不是法性,動是無明,無明在動,不明就動,明就不動。這一動,裡面就產生轉相,轉是轉變,轉變也叫做能見相,有能見立刻境界相就現前,所就立了,就有能有所。但是要曉得,所現的還是能現自己變現的,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個時候心裡想的非常單純。所以這是物質現象生起了,在佛法叫境界相。這個一念,相現了之後就沒有了,像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,物質現象是無中生有,這個現相生出來之後是有現相,但是它很快就滅掉,很快就不見了,它不是長住的。如果是長住的那就是真的,不是長住的那就是暫時生的,馬上就滅了,所以它是假的,用雲來做代表。看到佛經上雲這一個字你就曉得,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空;不能說它真,也不能說它假,這用雲來做代表。

  《法苑珠林》裡面有這麼段記載,就是佛問彌勒菩薩,心動了,這個心一動有幾個念頭?這個心就是迷,迷唯一念!這一迷,起幾個念頭?幾個現相?幾個識?識就是分別執著。到分別執著起來那就落到十法界去了,還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叫一真法界,這就叫實報莊嚴土。所以實報莊嚴土裡面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。動,這個心動了,動我們曉得,動是振動,振動的幅度不一樣。一真法界的振動幅度非常微弱,十法界裡面振動就大,到六道可不得了,那是大動。四聖法界裡面是微動,一真法界是極其微動,那個我們沒辦法曉得,佛說八地菩薩才能感覺到。由此可知,七地菩薩都感覺不到,八地是不動地,他能夠感受到很微弱的波動。像我們地球上地震,你看地震測量所裡面,常常測到什麼?無感的地震。有沒有?有,但是我們一般人感覺不到,無感的地震。到我們能感覺到的時候,才分一級、二級、三級。好像前兩天印尼有個七點五級的地震,是昨天還是前天,這有感。無感,無感的我們用儀器測出來它有,我們感受不到。也就是阿賴耶識那個動,七地菩薩都感覺不到,我們凡夫當然是不知道,那種微弱的動八地菩薩他感受到。這是講一真法界。

  如果要不動的話,真正不動的話,一真法界不存在,佛的實報莊嚴土不是真的,到最後真的是什麼?真的是大光明藏。我們淨土裡面講常寂光淨土,那是真的,常寂光淨土裡面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物質現象,一片光明。可是這一片光明裡面,那是法性,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告訴我們,「本自具足」。這要曉得,法性裡面有東西,它不是精神,它也不是物質,它有什麼東西?它有智慧德相。但是不顯,它真有,所以它能現能變。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法性裡面有什麼東西本自具足?它具足見聞覺知,見聞覺是德,知是智慧,色聲香味是相,你看智慧德相,就是經上常常講的見聞覺知、色聲香味,本自具足。大,法界虛空界具足,小,一微塵也具足,絕對不會缺少,一毛端也具足,我們沒辦法知道,那真的是八地菩薩才知道。

  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實驗,水是礦物,真的測出來了,有見聞覺知。你看水,它用個水實驗的水管,像小水瓶一樣,大概只有手指這麼粗,裡面裝的水。實驗怎麼?它能看,你寫個字貼到它上面,它有反應,它能看,這是能見,它又沒有眼睛,它能看。你寫同樣一個字,各種不同的文字寫出來,它都能看,比我們人厲害,它又沒有學過,它全知道。譬如用個愛字,用中文寫,用英文寫,用阿拉伯文寫,無論你用什麼文字,它全都知道,能看。能聽,能聽音聲,他用音樂來給它實驗,用古典音樂給它聽,用現在流行的搖滾樂給它聽,都有不一樣的反應。覺知,覺知怎麼測法?我們的意念,我們起個念頭對著它,它知道,它有反應。凡是善的,結晶都非常美,它現相。你看,色聲香味。可惜江本博士的實驗只看到它現相,所以我跟他講,它還有音聲,不但有相,它有音聲,善的一定是非常美好的音聲,惡的一定是很難聽的音聲。不但有音聲,它還有香氣,還有味道,這個他還沒測量出來,肯定有。為什麼?我們在植物裡頭,無論什麼植物,一般種植的或者是野生的,你摘一片葉,掐一個小枝,色聲香味具足。動物色聲香味具足,植物色聲香味具足,我們也能夠同樣能想像到,礦物色聲香味還是具足。這是講科學,這個真的是尖端科學。

  但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相,包括我們起心動念,實際上全部都是相似相續相,我們全把這個當作是真的,這一下就錯了;把它當作真的,這是分別,有了分別就執著,堅固的執著。你說:這是假的。不承認!怎麼是假的?明明在眼前怎麼是假的?真的是假的。你看彌勒菩薩回答世尊,他說舉手彈指,我們一彈指,這個我們講過很多。《仁王經》上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,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。我們彈指,我這個彈法至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四乘六十乘九百剛好兩個十萬八千。那就是《仁王經》上講的速度,所以我常講這是世尊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,方便說,這速度多快?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,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。我們怎麼能知道這個幻相是假的?它一個念一個念接起來的,念念相續,真的就跟放電影的影片投射在銀幕上的一樣,電影的影片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。現在給你講,一秒鐘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,你能知道它是假的嗎?彌勒是專攻唯識的,他是等覺菩薩,比八地還高了幾級,他說出真相。他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百千是單位,一百個千,十千是一萬,百千是十萬,用十萬做單位,多少個十萬?三十二億個十萬。我們把它算出來,這一彈指,我們也算一秒鐘四個彈指,再乘四,它這個時間多長?是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,就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。《仁王經》上才說二十一萬六千!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。我們相信八地菩薩所見的,所以他知道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《金剛經》上這句話沒錯;《大般若經》的總結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

  彌勒後面說得好!佛問:幾個相?他說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。只要有形都有識,形就是物質,只要形成物質,物質裡頭也有識,就是說它也有見聞覺知,它也有色聲香味。所以我們曉得佛經裡有高等科學,現在科學對這個不知道。彌勒菩薩還說識念,就是講的識、形、念,念是妄想,識我們今天講心法,形就是物質、色法,精神跟物質都從念裡頭生的。沒有念,法性裡頭有,它不顯出來;有念,它就發生出來,就生出來了。他說念、識、相極微細,不可以執著。你一執著,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。所以你不可以執著的時候,這是華藏世界。

  華藏世界這些菩薩們,他在那裡修行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都在那裡修行。他們修行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,因為他們已經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,那在修什麼?無始無明習氣沒斷。無始無明習氣是不可以起心動念的,起心動念增長了,那哪能斷得了?所以這種修行方法,在大乘教裡叫「無功用道」。古人說「此處用不得力」,你稍稍用一點力,馬上又墮落了。十法界裡面是可以用力的,用得上力的,實報莊嚴土裡頭不可以用力,為什麼?他沒有起心動念,所以是自自然然時間久了,自然就沒有了。要多長時間?佛在經上常跟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,無始無明自然就沒有了。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一般人講的,是對法身菩薩講的,你哪天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從那個時候起。能證一分法身就是初住菩薩,《華嚴經》裡面的初住菩薩。這個時候自性裡面如來智慧德相統統現前,這個沒有障礙。

  所以無始無明習氣不障礙這個,你的智慧、你的德能相好跟究竟果位上的佛幾乎沒有兩樣,所以這個時候你的活動空間大了,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。微塵裡面有世界,你不會懷疑,你會肯定,但是微塵裡面的世界你見不到,為什麼?無明習氣起了作用。什麼時候能夠到微塵世界裡面去?前面經文上告訴我們,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是什麼位次?等覺,當位普賢,等覺菩薩。等覺菩薩就能夠入微塵裡面的世界,也就是這個大小不二,他能進得去。我們今天講的微觀世界,只提出微觀世界的名字,佛法裡頭講真有微觀世界,微觀世界跟宏觀世界是一樣的,宏觀世界沒縮小,微觀世界沒放大。照經上這個說法是有依據的,十地菩薩還沒有辦法去暢遊微觀世界,就是一微塵裡面的世界,他還不能去暢遊。再提升到等覺那就暢遊,去度微觀世界裡面的眾生。所以末後這句話非常重要,念念成形,「非無識也」,那就是說一切萬物,你不可以說它無知,它有見聞覺知。

  法性跟法相確實是一不是二,我們在這裡面起分別、起執著,錯了。學佛要明白這個道理,要把分別執著放下,放下是自己的事情,是自己的境界。入眾,我們跟社會大眾在一塊的時候,要不要分別?要,要不要執著?要。為什麼?因為這些眾生分別執著,你要是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就跟他不能相處,你也不能夠利益他們,他們也沒有辦法把你的境界往上提升。那怎麼辦?普賢菩薩告訴我們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恆順眾生,你能夠幫助他,隨喜的時候成就自己的功德,把自己的功夫、德行向上提升。所以隨喜功德是提升自己,恆順眾生是幫助他們,自己心裡有沒有執著?沒有,確實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這叫真懂得修行,這會修!

  如果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說叫他放下,為什麼要放下?不放下能行嗎?你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了解之後才知道,回過頭來再看經文,「一光照於一切,則一切亦爾」,沒問題,這都解決了。一多不二,為什麼?經上常講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心就是法性,法就是法相,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。古人用的比喻比得好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把黃金比喻作法性,把金器比喻作法相,器就是金,金就是器,金離不開器,器離不開金。所以明心見性,性在哪裡?隨便拈一法就是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。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這個你要承認,你承認這個,恭喜你,你承認了法身,那是法身。

 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對於《華嚴經》上常講的,如來現「法界無盡身雲」,這句話就懂了。然後你想想看,法界無盡身雲就是所有一切現相,是毘盧遮那佛的法身!我們對於一切現相,都能夠禮敬、稱讚、供養,供養是什麼?供養是依教修行,這是真供養。不但佛菩薩是我們老師,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老師,你細心去觀察,你都能夠學到很多東西。不但在動物,植物你去觀察,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,礦物裡也能學到很多東西,自然現象裡也能學很多東西。這什麼?這叫活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;換句話說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法界無盡身雲。這個身,你要當作什麼講?現相,身是現相。雲就是非空非有,就是跟你講剎那生滅,念念相續。這相續是相似相續,因為它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,相似相續,沒有兩個相同的。

  所以這個現相我們用萬花筒做比喻,把萬花筒比作一真法界,把裡面產生變化的現相比作整個宇宙的現相,整個宇宙是個大的萬花筒,隨著你去轉,動,你心動了,分別是動,執著是大動,它就產生變化,這個變化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極其微弱的動,好像看到沒有什麼變化,那叫一真法界。那個不是真的不動,是動,很微弱,剛才講像無感地震,連七地菩薩都感覺不到。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,真應相融,真身是法身,應身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眾生之感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。可是應身跟法身相應,相融相應,一多無礙,他能現一個身相,他也能現無邊的身相,這是法性的性德。我們在《神僧傳》裡,這個總是五十年前喜歡看這些東西,現在名字記不得了,有一位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弘法。他回國,在中國住了很多年,也很有法緣,特別是在家的這些居士們,感恩法師多年的教誨。現在法師要回國,請法師吃飯,到家裡來應供,為法師餞行,法師很慈悲答應了。那一個居士也請他,他也答應了,同一天同一個時間。第二天回去當然這些人都送行,送到十里長亭彼此談起來,「法師對我不錯,昨天到我家應供。」那個人說「不對,在我家,怎麼會在你家?」那邊說在我家,這一問,五百家。才知道法師他有分身的本事,同一個時間化身五百身到五百家去應供,才知道法師有神通,法師走了。這個能力在六種神通叫神足通,有神足通的我們知道至少是三果阿那含,阿那含有神足通。他旅行,你看到他是慢吞吞在那邊走,其實此地才動一步,那邊已經到了。為什麼?阿那含已經突破空間跟時間的拘束,這個時空維次沒有了,三果阿那含,阿羅漢就更不必說了。

  所以佛說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,這個能力多大?都是遍法界虛空界。我們的眼見,天眼的見,能見法界虛空界。你看八地菩薩能見微塵裡面的世界,雖然能見,他還不能去,到等覺才能去。所以初果須陀洹就恢復兩個能力,「天眼、天耳」。一般人看不見,你能看見,你能看到六道,你能聽得到,所以天眼、天耳通就現前,不過能力不大。能力雖然不大,要聽聽地球上的,咱們亞洲對面是美國,有朋友在那個地方談話,你細心去聽你就聽到了。所以他要作意,他不作意他聽不到,就是要注意,他不注意聽不到。這個作意在佛法叫入定,他入定這個能力就很大,不入定的時候他聽不到。證二果斯陀含,就又恢復兩種能力,「他心、宿命」,他心是別人心裡想什麼他知道,宿命是知道自己過去,過去生中,再過去生中,都明白了,可是知道多少世也有不相同。佛給我們講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,那我們就曉得,斯陀含應該知道過去,我們打折扣,五百十分之一,五十世,我想沒問題,能知道過去五十世,可能比這個還多一點,不會比這個少。到阿羅漢的時候,五百世,就恢復四種,三果就有神足通,四果阿羅漢就有漏盡通,漏盡通是見思煩惱斷盡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統統放下了。所以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,能知道未來五百世,有這個能力。他是現量境界,不是靠推算的、不是預言,他親眼所見的。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現在不在世間,為什麼不在世間?現在人不相信他。他要是給我們說出未來的狀況,我們說他在胡造謠言;他要是給我們說過去的歷史,我們也不相信。我們相信文字記載,不相信他的正知正見,這是眾生沒福。

  就像這個經上所講的,佛菩薩應化,雖常在此處而不離他處。我們這個經上講,世尊現在在忉利天宮,可是並沒有離開菩提場,沒離開,這是什麼?神足。不但在我們娑婆世界須彌山頂上看到世尊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須彌山頂都看到了,這就是「重疊無礙,無不互見」。這個到什麼時候?這個一定是初住以上,初住以上你才見到遍法界虛空界。你的六根能力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盡,這個漏盡就不是見思煩惱,無明都斷盡了,真正到了大圓滿。你不能說他是一個身,你也不能說他多身。像我們看到唐朝這位法師,那肯定是三果以上。這是從前,我向李老師請教,老師告訴我,他說中國人有福,古代這些高僧大德都是證果的聖人,不是普通人,所以他經翻得好,意思準確,沒有翻錯。李老師講翻經的這些法師,位次最低的都是三果。又何況這裡面還有很多諸佛再來的,一般同學們熟知的,天台山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諸佛菩薩化身在我們中國,佛門裡面記載得很多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然燈古佛都曾經化身來過,這個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都有文字上記載。

  我還聽到一個人說的是真的,絕不是欺騙人的。周邦道的夫人,周先生是我在抗戰期間,抗戰逃難逃到貴州,在貴州念書,周先生是我的校長,他的夫人是我的師母,絕對不是講妄語的,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。但是那時候她並不知道,這個時候在抗戰勝利之後,抗戰勝利還都,回到南京。她在南京住的房子很大,有兩個院子,所以大門距離住的地方還很遠,進到她的客廳有三個門。師母在家裡忽然看到一個和尚走進來,那時候她不信佛,問他從哪來的?他說九華山來的。你來幹什麼?來化緣,化什麼緣?五斤香油。我們師母也沒給他,沒給他這個和尚掉頭就走了。走了之後忽然想到我家裡有大門、二門,到客堂三門,門沒有開,他怎麼進來?走了之後門還是關著,他到哪裡去了?遇到這麼樁事情,她總是念念在懷,耿耿不忘。以後住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,把她這個事情向李老師請教,李老師說是地藏王菩薩。她才恍然大悟,後悔沒有供養五斤香油,跟地藏菩薩有緣,她一生受持《地藏經》。念大悲咒,她那個大悲咒念得很靈,真的治病,什麼病都能治。這個道理以後我們懂了,大悲心持大悲咒,那個咒就靈,那個大悲水就靈;如果沒有大悲心,大悲咒念得再熟都不靈。所以那是持咒的人大慈悲心加持的,真有修行功夫在裡頭。

  所以我們讀這節經文,我們曉得,佛與法身菩薩的本體跟法界相應,跟法界完全一樣,法界無障礙,他哪裡會有障礙!法界沒有大小、沒有遠近,所以時空維次他全突破了。所以他在這個法界裡面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應,自然就現什麼身,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連妄想都沒有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眾生是有心,就是有分別執著,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,隨心應量,圓融無礙,隨機教化。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會到,世界上有許多不同宗教,你能說不是佛菩薩化身嗎?眾生想耶穌,他就現耶穌身;眾生敬仰穆罕默德,他就現穆罕默德身;中國人尊重聖賢,那就現堯舜禹湯、文武周公,就現這個身。所以說現無盡身雲,周遍微塵剎海。

  常說此經,這個經就叫一切經,你說西方《聖經》是不是?是,裡面所說的是這裡頭的一分。《古蘭經》是不是?是!所以你要能把《華嚴》通了,所有宗教經典全通了,你這一接觸你就曉得,全都通了。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一法,一法是什麼?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德相,就這一法,只要我們把障礙去掉,它就現前。所以章嘉大師從前教我,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,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。看破靠什麼?要靠經教。這麼多年來老師帶個頭,頭帶得很好,我們接著認真努力的學習,學習了五十七年才看出門道出來。看多少就放多少,要放,不放怎麼?不放就沒有進步,就不能再往上提升。像上樓梯一樣,你不放下下一步,台階你就上不了上一個台階。我們這棟樓房十五層樓,你不能放下底下一層你就不能提升一層,放下一層才能到第二層,放下第二層才能到第三層。知道上面還有,這看破,肯放下就上升了,真正的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「重疊無礙,無不互見,為一法界圓明大會」。所以華嚴法會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。圓滿的德行,明是講智慧,圓滿的智慧,這個大會從來沒有中斷過的。就像智者大師講經的時候入定,見到靈山一會現在還沒散,會會都不散,會會都圓明。有緣就見到,有緣你自然能夠參與。所以我們讀了這些經文,聽了這些講解,逐漸明白了,只要不懷疑,深信不疑,幫助你看破,放下。業障,所有的障礙都是業造的,業是什麼?業是活動。我們所有一切的活動,與性德相違背,所以造成障礙。佛把無量無邊的障礙分成兩大類,第一大類叫煩惱障,第二大類叫所知障,有這兩種障礙,你就開悟不了!你沒法子見性。這兩種障礙哪種先斷、哪種後斷,不一定,這是各人根性不相同,各人過去生中習染不相同。

  世尊當年在世就有這個例子,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聽佛說法,阿難開悟了。在楞嚴會的第三卷,佛給大家講七處徵心,阿難明白了。可是富樓那尊者,富樓那是阿羅漢,證阿羅漢果的他聽不懂。阿難是初果須陀洹,為什麼須陀洹能聽懂,阿羅漢聽不懂?佛就說了,阿難煩惱障重,所以只證得初果;所知障輕,他聽得懂,這就講大乘根性。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,所以他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執著,他放下了,他證阿羅漢果;所知障重,所知障重聽深的經聽不懂。這就說明各人的業障習氣不一樣,所以佛的教學方法也就不同,因人而異、因時而異、因處而異。這個教學活活潑潑,總的綱領絕不改變,方法、手段常常在變化。總的綱領就是戒定慧三學,決定是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慧,這是總的原則。至於運用之妙確實存乎一心,如何幫助自己成就,如何幫助別人成就,這個真正叫大學問。

  就大多數的根性來說,總得要考慮這個層次,就是上上根人少,下下根人也少,當中上中下這個根性是佔絕大多數!那用什麼方法?教學。這個方法,佛法沒傳到中國之前,我們中國老祖宗也知道,我們想想,我們中國老祖宗是不是佛菩薩來應化的?大有可能。當年我們跟李老師,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過,我說堯舜禹湯、老莊孔孟,可不可能是佛菩薩在中國應化的?老師聽了笑笑,從理上講講得通,是可能,但是事上講沒有證據,老師給我這個回答。事上他們並沒有說明,我是什麼菩薩再來應化的,他沒有說,沒有根據,理上是決定講得通。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用教學的方法,中國這些聖人也是用教學方法。提出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這個建國是建立一個政權,君民是領導人民,你怎樣去領導人?教學為先。所以人民是教得好的!

  聖賢人無論在位不在位,他的天職三個字,君、親、師。堯舜禹湯在位他是君王,但是也要做到人民的老師,人民的父母,那個君才做得圓滿。老莊孔孟不在位,平民,平民怎麼樣?平民他用師,他是師道。師道他教學領導學生,也教育學生,也做到了親,也做到了君,不在位的君。我們今天講用學術來領導,這講學術還不太恰當,為什麼?現在學術很複雜。實際上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,無不是以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為教育的中心課程。所以人人懂得倫理道德,知道五倫五常,倫常大道,帶給的是家庭、社會和睦,家和萬事興。倫常是講求人與人的關係,只要人與人能夠和睦相處,人人能夠學著謙卑,尊敬別人,天下就太平,社會就和諧。如果不講求這種的教學,你要想社會安定、社會和諧是不可能。中國教學這個理念就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五千年世世代代改朝換代,有些制度有興有革,但是唯獨教育的理念、教育的方法、教育的教材始終沒改變,從堯舜禹湯到滿清末年沒改變。所以中國有五千年的太平盛世,你要知道原因在哪裡。

  我們再看佛經,得到很大的啟示,你看到諸天,看到他方諸佛剎土,幾乎我們沒有看到其他的,都看到是教學。忉利天宮善法講堂,講堂的名字起的名叫善法,他們是講求上品十善,這是那一個天人主修的課程。天王經常不斷的禮請諸佛菩薩到天宮講學,你看這次忉利天主請釋迦牟尼佛、請毘盧遮那佛講十住法,夜摩天宮的天王請佛去講十行法,兜率天王請佛去講十迴向法。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所以在中國,佛法傳到中國來兩千年了,這兩千年從漢朝開始,那些帝王都是以出家人做老師,封為國師。國師真上課,那不是假的,經常到宮廷裡面講學,君王帶著他的眷屬、帶著他的文武大臣都參與上課,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。我們今天看《華嚴經》,非常明顯的,這經講什麼?講哲學、講科學、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都講到究竟圓滿,登峰造極。佛經裡面講六道、講十法界,還講到無量無邊的世界,今天講的宏觀世界。

  佛不是天主,佛不是天王,佛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是什麼身分出現的?老師。我們今天學佛,稱諸佛本師,根本的老師;稱菩薩也是老師,菩薩也是我們的學長。他是佛的學生,他已經開悟,已經證果,足以教導我們。所以菩薩很謙虛,教導我們謙虛,讓我們學他謙虛,我們依他做老師,他看我們是同學,我們是小學弟,這老學長,沒有一個不是教學。我們在這裡頭要細心去觀察,在在處處都在求學、都在修行,時時刻刻把自己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、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使我們的心行與法性相應,這叫正法;與法性不相應,叫邪法。法性是什麼?純淨純善。我們中國古人講,那時佛還沒到中國來,人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老祖宗說的,至少是五千年前老祖宗教的。

  所以與自性相應的,本善;一切不善,自性裡頭沒有。佛告訴我們,用中國話來說,人性本覺,覺是善,迷是不善,還是一個意思,能通。所以我們一定要覺,一定要善,善的標準佛提了十個,十善業道。我們從哪裡學?從十善業道學就沒錯。十善業道學得圓滿,真正是盡善盡美了,那就成佛。所以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告訴我們,這個十善是人天的根本。我們知道中品十善得人身,上品十善欲界天,上品十善裡面還有等級,欲界六層天,你的善到什麼程度,你自然與哪一道、哪個天相應,他自然就去了。絕不靠關係,我天天拜天王,跟他套交情,那個沒有用的;一定要德行,你的善跟他相等,你自然去了。翻過來是十惡,十惡是習性,十善是本性,你要不肯學,沒人教你,十惡增長,十善漸漸就沒有了。習性做了主,當了家,麻煩就大了,果報在三途。所以三途我們現在明白了,也不錯,三途是消業障,你做了那麼多惡業,業障不消除你不能提升自己,所以三途是消業障的。三善道,三善道說老實話你修了很多善,你積了很多福,是消福報的,你去享福。你造了惡,你應該去受罪,自作自受。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所以才說出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這是真的,把我們過去對一切人事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看法都改正過來。所以一切善法,十善全把它包括了,一切不善那個十惡也全把它包括了。十條好記,只要你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起心動念想到十善就好了,那叫看破,自然你就能放下不善,你就能成就十善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還有兩行文,是李長者的《論》,等於放在此地做這篇、第二大段「如來放光」做個總結。「已上菩薩名,世界名,十個佛果,總是此十住之中,隨位進修因果之號」。這句非常重要,長者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,十住是因。十住菩薩修什麼?我們在前面第二會裡面,給諸位報告過,第二會是十信位。十信位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到修行,行,文殊菩薩指導的十波羅蜜。初信位的菩薩修布施,二信位的菩薩修持戒,三信位的菩薩修忍辱。十住也是如此,初住菩薩修布施,二住菩薩持戒,三住菩薩修忍辱,一直到十地,統統是這個科目,是一樣的,內容不一樣,內容淺深差別距離大了。所以學習的綱領,《華嚴經》五十一個位次,總離不開文殊的十波羅蜜、普賢的十大願王,行、願,文殊行、普賢願,轉凡成聖。

  所以十行、十願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念念不捨,行行進修,我們以這個進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這也是《華嚴經》總的指導方向,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《華嚴》修什麼?《華嚴》修西方淨土,《華嚴》最後皈依極樂世界,這有憑有據,彭際清居士講得好!所以在這個經文裡面,我們就知道怎樣學了。果,果就是前面講的十個佛果,佛的名號裡面都有月。月的意思一定要清楚,它所表法的意思,它表智德,智是最重要的,智則不迷,不迷就覺,斷德,智是看破,斷是放下。然後你做種種修行那都是示現,就是現在所謂學為人師、行為世範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一定想到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,恩德!這是利他,自行化他,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。

  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,「信受奉行,為人演說」這八個字,信受奉行是教我們要照做,我所信的、我所理解的,我全部都能夠做到,信受奉行;為人演說,怎麼信受奉行?一定要為別人表演出來,演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,他做到了,他真的是信受奉行、為人演說。你自己修行,真的徹底放下了,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,你明心見性。見性之後怎麼辦?要把性德演出來,表演出來,這才有用處。如果不表演出來,你跟沒有見性有什麼兩樣?他不一樣,他把它表演出來,為人演說。演在前、說在後,這是教學法,教學方法,你看我表演,我做到了。做到,別人看到了、聽到了、接觸到了,一定有感想,他會向你請教,他向你請教你就給他說,這叫契機,他來問!他要不問你,你給他講,他未必會接受,他未必喜歡聽。所以佛教化眾生是先表演,你看佛所表演的,第一個你看到他沒有煩惱,從哪裡看?你毀謗他,你侮辱他,你傷害他,他不生氣。這一般人看到就很驚訝,就要向佛請教,你為什麼能保持心地這樣清淨、柔和,這樣慈悲,為什麼?向他請教了。日常生活當中總是喜悅相,布袋和尚這最明顯的,所以有人給布袋和尚提了兩句話,「生平等心」,成是成功的成,「成喜悅相」,他心平等,所以成就個喜悅相。別人看到,每個人都有煩惱,都愁眉苦臉,天天看到你那麼歡喜,一定問你,你為什麼這麼歡喜。

  我們在美國的時候,就曾經有幾個人問過,鄰居,當地的美國人,看到我們每天都是笑瞇瞇,都歡喜。有一天他來問我,為什麼你們這麼樣的歡喜?他問,我們就可以跟他解釋,為什麼會歡喜?學佛,學佛就歡喜。這他很驚訝,佛是什麼?佛是覺悟。他說:我要。他要!佛是快樂,佛是長壽,這個都要,他都要。我們不破壞他的宗教,你們星期天上教堂,星期六來學佛,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你。我們絕不拉他,捨棄你那個教,來信我的教,這個不可以。我們給他講得很清楚,你們信教,你們跟上帝是父子的關係,是主僕的關係;你們到佛這裡來,跟佛是師生關係,沒衝突。他們聽了很高興,沒有衝突,佛是老師,我到佛這裡,我是學生;你到教堂的時候,那是天上的父,你們是上帝的子民,沒衝突,大家很高興。如果我們想拉他信徒,那宗教之間就發生衝突,衝突不好,我們要化解衝突,沒有衝突。我們講的句句是真話不是假話,沒欺騙他。所以「約隨方而表法,約入法而成名,所配可知」。清涼已經講得很好了,表法的事都說到了。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