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(第二次宣講)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一集)  2012/7/10 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5-005-0001

  請大家合掌,我們來念開經偈,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、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、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請放掌。

  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學,大家晚上好,阿彌陀佛。請放掌。我們這一次從美國提前回到台灣,原來預定八月二號才有回到台灣,五月二十三號去,八月二號回來,一共是七十天。這次因為悟道身體的關係只去了三十天,六月二十一號提前從美國回來。回來這段時間在道場調理身體,也沒有接外面的佛事,就想到已經停了很久沒有在網路前,以及在我們道場,跟大家來學習經典。於是就利用現前這個空檔,再次的來跟我們諸位同學學習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。這一次是我們第二次的學習,第一次是在去年,民國一00年,二月八號開講。去年也利用了幾個月的時間,簡單的跟大家學習了一遍。

  很難得前一陣子,我們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沈祕書長,他也拿了我去年講的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的文字稿給我,一共有三本,我看了非常歡喜。這個講解的比較淺顯,我們目前只提供我們內部參考。如果要比較普遍流通,這個還必須要整理。我也希望大家能多看看,多提供一點建議,讓我們的講記能夠做得更好,對大家更有幫助。因此我們第二次再來學習這部經典,希望我們對這部經典更進一步的認識、理解、修學。

  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我們,修學佛法以及世間法,各行各業,成就的祕訣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在世間從事任何一個行業,如果能夠專,在這個行業必定會有成就。在佛法的修學也是同樣的一個道理。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,一部經如果能用十年的功夫去深入,將來這位法師他就是這部經的專家。做專家人人都能做得到。如果做通家,這就要看天分,通家就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天賦。自古以來,大通家不是沒有,但是不多,一般講上等根器的,這樣的人他有可能成為大通家。中下根器的成為專家,這是只要大家肯用功努力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那是人人都能做得到。

  悟道目前還是擔任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的理事長,以前我也不知道會去擔任這個職務,是因為前任的理事長費洪桂居士,她也是之前接了這個學會的理事長,她連續做了兩任,到期了,就到香港向我們淨老和尚報告,要請悟道來接她這個理事長的職務,當時我們老和尚也同意。現在時間很快,到今年,兩任,一任是三年,也快到期了。剛接任的時候,我也很想把我們淨老和尚學習經教這個精神在學會來做一個帶動。所以我就跟我們沈祕書長講,我們觀音佛學會也不像過去,我們也不要辦什麼活動,也不要做法會。因為現在社會上辦活動、做法會,有很多道場、很多團體都在做。這些慈善事業、觀光宣傳、做法會等等,有很多活動,很多寺院道場、單位團體都有人做了。現在我們佛教裡面最缺乏的還是學習經教,這方面比較缺乏。現前我們中國佛教,外國的佛教我是不太清楚,中國的佛教,包括海內外的,中國佛教寺院,大部分都是以經懺佛事為最多,就是我們一般講做法會這比較多。這是我們近代看到佛教寺院大部分是舉辦法會的活動,另外做慈善事業的。長年在學習經教、深入經教這就比較少,更難得的在學習當中能夠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樣的道場就更為稀有。

  目前我們看到我們淨老和尚講經說法五十幾年,他老人家從在家開始就學習經教,在家居士的身分就到台中蓮社跟隨李炳南老居士學習經教。後來出家繼續學習,講經說法到現在已經五十幾年了,他一生沒有做過法會,這是示現給我們看。就是在家學佛一直到出家學佛,就是效法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,從事於教學的工作,講經說法就是辦教育的。他這個教育的性質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教,他不是在一個學校辦,針對一些學生;他是針對社會大眾各階層的人都有,所謂各行各業、三教九流都有。這個教化的範圍就非常的廣泛,屬於社教,社會的教育。他這是義務的,也不收學費的,這是佛陀當年在世他所示現的,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,沒有一天中斷。我們淨老和尚也是效法佛陀講經教學的宗旨,所以講了五十幾年,現在還不斷在講,一天還講四個小時。

  為什麼要學習經教?佛教它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,不是說叫你信了就好了,你信了就得救,什麼道理也不跟你講,你只要信就可以,這就變成宗教了。教育跟宗教不同點就是它是講道理的,它有它的道理,有理論、有方法,根據這個理論方法我們要達到什麼目標,得到什麼效果,在經典上講叫證果,證實這個效果。所以它有信、解、行、證,《華嚴經》講信解行證。不是說信了就好了,你只要信了就好了,信了就得救,佛不是這樣教人的。佛教人你信了,你信了佛,進一步你要求解,你要理解什麼是佛、什麼是教、什麼叫佛教、佛教我們什麼,這些道理都在經典,進一步你要去求解,要理解。這個理解要有正確的理解。所以不是說信了就好了,你就不用求解了,這不是佛教我們的。

  如果現在我們看到都是信佛的人也是跟信其他宗教一樣,他信了佛他也不求解,甚至出家,去受了大戒,他也不求解,一天到晚做法會辦活動,不在經教裡面去求解,那就變成宗教了。所以現在很多人認為佛教也是一種宗教,現在佛門很多道場所表現出來給社會大眾看的就是宗教的一個型態。如果學習經教,深入經藏,我們就會發現,原來佛教它不是宗教,它是至善圓滿的教育,它這個教育幫助我們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那這個教育在世出世間法來講,它是最圓滿的、最究竟的,幫助我們解決生活當中所有的苦難問題,這個要靠教育。

  所以我接了觀音佛學會理事長,我覺得可能觀音菩薩也要給我這個任務。過去我看我們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從成立以來,它成立也二十幾年,好像有超過三十年,比我們這個社團早了十幾年成立的。我看了過去的這些資料,大概辦辦一些社會上慈善活動,對於觀世音菩薩這個名稱,我看他們都很陌生的。我為什麼這麼肯定的講?因為過去的記錄他沒有學習觀音經典,也沒有請法師來講解觀音的經典,那很自然他對觀世音菩薩的了解、認識一定不夠。雖然觀世音菩薩的名氣很大,在中國佛門有一句話講,「家家觀世音,戶戶彌陀佛」,就是提到菩薩,觀音菩薩,沒有學佛的人都聽說過。以前我在家,我父親他是信仰我們本土的神道教,我們民間傳統的宗教,就神道教。神道教除了供奉關公、媽祖、土地公,觀音菩薩也一定會供的,而且觀音菩薩還放在當中,放在最高的。所以不是學佛的他都認識觀音菩薩,都知道觀音菩薩。但是對觀音菩薩他的來歷,為什麼叫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,這可能就很少人進一步去理解。

  我們要認識觀音菩薩、要理解觀音菩薩,沒有偏差錯誤,必須學習觀音經。觀音菩薩在顯教有三部經典,《華嚴經.觀自在章》、《楞嚴經.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,還有最普遍的《妙法蓮華經.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。這個三部大經,裡面都有單獨介紹觀音菩薩這個法門,這稱為觀音三經。另外在《大藏經》裡面講到觀音菩薩的經典非常之多。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學習的這部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這比較偏屬於密教的經典,其實它顯密都有,它不是完全的密,顯密都有。因為顯就是明顯給我們講解的經文,密就是咒語,它沒翻譯的。所以我們觀音佛學會,我就跟沈祕書長商量,我們依照我們淨老和尚的這些開示,我們也不要辦什麼活動,而且人家都有在辦,辦得比我們好的那些活動。如果有因緣,別人辦,我們去隨喜,我們去參與,我們自己不需要來主動辦這些。我們觀音佛學會現在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帶頭學習觀音經典。

  我曾經到過日本,日本拜觀音的人也很多,我曾經還認識一個日本的在家女眾,她就是到全世界凡是有觀音菩薩的廟她都去拜,她們也成立了專門拜觀音菩薩這樣的一個團體。但是可惜的沒有學習觀音菩薩的經典。就包括現在在中國浙江省舟山地區普陀山,應該有很多佛門的同修去旅遊過,很有名的,遊客也最多的,就是普陀山。普陀山我去了幾次,去一些寺院道場看看,供奉觀音菩薩的聖像當然到處都有,而且非常莊嚴,寺院做水陸、做做法會,這個也很多。但是我還沒有聽到,普陀山這麼多的寺院,有在講觀音經的。所以曾經法雨寺信光法師,他是住持,他是參加新加坡弘法培訓班第一屆的同學。有一次我去那邊觀光剛好碰到他,他就邀請我,說要請我去他的道場講經。他那個法雨寺,以前印光祖師就是住在那個寺院,現在印祖住的寮房還有保留下來給人家參觀。我就在想,如果我有因緣去普陀山,當然我會選擇講觀音經,因為觀音菩薩的道場。如果到九華山,那當然講《地藏經》,地藏也有三經。所以在中國四大名山,每位菩薩都有他專修的經典。可惜現在很少人去學習這個經典,因此對這些菩薩他所教學的理論、方法大家都非常陌生,都不知道。

  我們觀音佛學會這個名稱,我們去年在學習這部經的時候也跟大家做過簡報,現在再重複跟大家提一提。這個學會,顧名思義,學是學習,會是一個聚會的場所,有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大家喜歡這個經,願意在一起來學習,大家會合在一起共同的修學,這就叫學會。如果學會有這個名稱也不學習,那學會就變成有名無實,就做做法會,沒有學習。學習必定要深入經典,大家來學習經教,這個才名符其實的學會。希望我們這第二次的學習會給我們同學大家帶來更殊勝的法喜。這一次我們學習,本來我想找古註,看古大德有沒有註解?在去年我是沒有找到。今年澳洲莊哲師,這次他跟我到美國,在美國的時候,有一次他跟我講,他說他有看到一個註解,但是這個註解是什麼人註的,我沒有聽清楚,這個註解我也沒有看到。是不是在《大藏經》裡面?因為《大藏經》也很多種版本,是在哪一個版本的《藏經》裡面?目前我還沒有找到這個資料。因此我們還是先根據上一次的,就是根據這個經文簡單的來跟大家做一個消文釋義,希望我們這一次的學習能夠再進一步的深入。

  這個經題是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」,這個經題相當之長,這二十幾個字,有二十幾個字,一般經題大概沒這麼長。你看我們這個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就六個字,經題只有六個字,這是二十幾個字。古大德講經他的程序就先介紹經題,經題的介紹,有華嚴宗的十門開啟,過去賢首國師他講解《華嚴》用這種十門開啟,包括清涼國師這些註疏,華嚴宗這個宗派,就專門研究《華嚴經》的,分為十個部分來介紹這部經,叫十門開啟。天台宗是專修《妙法蓮華經》的,《華嚴經》跟《法華經》,在中國佛教大家一致公認的是一乘圓教的經典,一乘圓教就是教我們從凡夫一生成佛的經典,叫做一乘圓教。天台宗它主修的經典是《妙法蓮華經》,開宗的祖師是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在日本也很有名,他的像現在還被供在比叡山。比叡山是日本佛教的母親,所有的宗派祖師大德都去那邊學習,在過去,學習十六年才下山去弘法。天台宗的祖師,初祖智者大師、二祖,還有六祖,中國的祖師有三位,三位祖師那個畫像,古時候只有畫像,供在那裡,其他的就是他們日本的祖師。天台宗智者大師他講任何一部經典,都是以五重玄義來介紹一部經典,比華嚴宗少了一半,就比較簡要。所以後來講經的法師,不管講什麼經典,採用五重玄義的方式介紹經典就非常多,比華嚴宗的要多。

  現代人這個時間大家都很忙,跟過去農業社會不一樣,農業社會農忙有一定的時間,這個農忙的時間過去之後,大家都會有很長的假期。所以在古代農業社會,講經用十門開啟、五重玄義就很適合。現代人時間都比較緊張,如果用這個方式來介紹經典,時間就比較長。有一些人聽經他也沒有什麼耐心,聽了很久都還沒有講到經文,恐怕他就沒興趣再聽下去。因此我們現在很多講經法師都把這個省略了。但是這個也是看因緣,看什麼場合。像我們淨老和尚最近在香港講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,根據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來講,黃念祖老居士把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他也是依華嚴宗的十門開啟來介紹。但是我們要知道,現在淨老和尚講經,不管講任何一段,講十門開啟也好,或者講經文的前面、中間,或者後面,不管哪個階段,都能夠讓人悟入自性。所以他現在境界功夫那可長可短,他來講也都沒有問題,可深可淺,大家聽了也不會感覺太長,因為每一段他可以連接起來,又可以獨立。這是我們一般學習沒有到這個程度,是我們沒有辦法做得到。因此我們還是以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把經題做個簡單的介紹,把十門開啟、五重玄義這些我們就省略。將來或許有因緣,大家比較有時間,或者我們找到古註,有這樣的一個註解,我們再來學習。

 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這個經題。這個經題跟我們去年學習的,我們今年看還是這個經題。我們學習每一部經典,如果你重複的學習,這個經題、經文都是一樣的。世間人一般人講,這個已經聽過一遍,都知道了,似乎沒有再聽第二遍的必要;已經看過一遍,也大概知道了,也就不想再看第二遍。就像我們一般人看報紙一樣,這個報紙看過、雜誌看過,丟在一邊,知道了,不會再去看第二遍。經典,不但是出世間佛法的經典,就是包括我們世間,我們中國儒家、道家這些聖賢的經典,跟一般世間那些文章,特別是現在這個白話文,那是大大不一樣。我們現在這個白話文,說真的看一遍,真的沒有看第二遍的必要了,因為那個意思已經盡了,都知道了,再看也沒什麼味道,自然不會想再去看。但是經典那就不一樣,不但出世間的經典,世間聖賢的經典,像我們看儒家的《四書》,過去從童蒙時代背誦,一直到老了,鬍鬚這麼長,看的還是那一本書。那文字內容都一樣,為什麼從小孩一直看到老年都看不厭?因為這些佛菩薩、聖賢的經典它有無量義。看這個文字是一樣,但是它那個意思會隨著我們境界的提升,而你的體會、感受、理解有所不同,你會愈來愈深入,愈來愈廣大。這個愈讀就愈法喜,因為每一次的感受體會都不一樣。

  就像我們做三時繫念,你看《三時繫念》中峰國師的開示,那些讚、經文,《彌陀經》,都一樣。但是我們為什麼念了一遍十遍、百遍千遍,甚至念了萬遍,還想來念?這個道理就是你每次念的,你的感受不一樣,體會不一樣。再從佛力加持這方面來講,那每一次的加持都不一樣,所以你念的就不厭倦了。不然你看那個報紙給你拿來念,你能念幾遍?頂多給你念個十遍,我看怎麼念也再念不下去了。經就不一樣,你看念了幾百遍、幾千遍,還是那個經。這就說明經典跟世間這些文字,它的含義內容不一樣,它會隨著我們的境界,還有我們年紀的增長,你的體會有所不同,文字是一樣的,但是境界不一樣,它有無量義。

  那我們現在依照經題來簡單的介紹,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」,千手千眼,現在雕刻的佛像,真的有人把觀音菩薩一千隻手都把它雕出來,那個手當中,手心當中,有一個眼睛也雕出來,那雕的整個密密麻麻。也有四十隻手的,就比較少,還有十四隻手的,十四、十八這些比較少的。我們看到這個經題是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」,觀世音菩薩是指人,那觀音菩薩他有一千隻手、有一千個眼睛,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給我們講,一個人如果一千隻手,一千個眼睛,那走起路來大概也不太方便。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法裡面它表法的意思。這個表法,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,佛教它也很重視藝術的教學。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知道藝術有很多方面,像我們建築它也是一種藝術,繪畫、雕刻這些都是藝術。佛法也很重視藝術的教學,你看敦煌石窟、龍門石窟、雲岡石窟,你看那佛像、菩薩像,這個菩薩講經弘法,種種的表現,多采多姿,雕刻在石洞裡面。這是透過藝術來教學,來弘揚佛法,這自古以來佛門就很重視這方面。

  千手千眼,這個千也是表圓滿的意思,不是說觀音菩薩他只有一千隻手、一千個眼睛。如果照《普門品》來講,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那這樣是不是能算普?一千處,一千個地方,一千個地方的人求,一千個地方應,一千個地方不多,這樣怎麼能算普?普是普遍的,無所不在的,無處不在的,不管到任何地方,整個虛空法界都有觀音菩薩。在虛空法界的眾生無量無邊,每個眾生都有他的問題,都有他的需求,有他的苦難,希望觀音菩薩去幫助他,解決他的苦難,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。所以眾生太多了,無量無邊,一千隻手、一千個眼那怎麼夠用?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表法,他這個千手千眼是代表圓滿,不是說只有一千隻手、一千個眼睛。只有一千隻手、一千個眼睛還是應付不了,那眾生太多了,無量無邊,你只有一千隻手、一千個眼睛那怎麼夠用?還是不夠用。所以它是代表圓滿。也就是說,在任何的地方、任何的時間,只要眾生有求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馬上就眼到、手到,眼睛看到了,音聲聽到了,他的眼手就到了,及時的到了,是表這個意思。

  「觀世音菩薩」,觀世音菩薩是代表一個人名,這個經是人法立題,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」是人,「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」是法,在七例選題它是人法立題。觀世音菩薩,有很多人說,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?過去有很多人討論這個問題。一般人我們聽他在講這些問題,就知道他不是學佛的,對佛教裡面的觀音菩薩他很外行的。大概去看看一些故事小說,像過去演電影演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是一個妙善公主去出家,後來修成道,就叫做觀音菩薩。這就是沒有在經教裡面去理解,所以對佛教佛菩薩這些名稱就會產生很多誤會,誤解了,甚至給它曲解。觀世音,他是一個修學佛法,修到明心見性,一個法門的代表,一個法門它名稱的代表。

  我們讀了《楞嚴經》就知道,《楞嚴經》是觀音菩薩他的修因,他為什麼叫觀音菩薩?《楞嚴經》在二十五圓通,觀音菩薩代表的,他所修的圓通是「耳根圓通」。另外我們修淨土的同修大家都知道,另外一位就是大勢至菩薩,他修的是「念佛圓通」。一個是代表耳根圓通,一個代表念佛圓通。圓通,圓是圓滿,通是通達,通達到哪裡?通達到自性。誰的自性?我們自己的自性。用的方法不一樣,目標都是一樣。所以《楞嚴經》有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圓通,二十五個圓通法門。觀音菩薩他是修耳根圓通明心見性的,所謂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六根當中耳根最利,這個佛在《楞嚴經》也講了很多。好像我們這個耳朵聽聲音,隔了一道牆,聲音我們都還聽得到,甚至隔了幾道牆都還能聽到。我們的眼根跟耳根比起來那就差很多了,我們的眼根拿一張紙,薄薄的紙,遮起來,我們就看不到前面了。所以六根當中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是最利的。因此佛請文殊菩薩揀選圓通,文殊菩薩他就選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,這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來選擇的。

  另外大勢至菩薩他是念佛圓通,念佛圓通他不只我們娑婆世界,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大家共同可以修學的。耳根是只有針對我們娑婆世界,念佛圓通是針對盡虛空遍法界,不管眾生哪一根最利的都適用。修觀音菩薩耳根圓通,在因地修行,這是聽外面的聲音要知道回頭聞這個耳根的根性,要會用這個方法。我們凡夫不會,聽到聲音就往聲塵跑了,我們心就跟著它跑了,去攀緣外面的聲塵,不知道回頭去聞我們耳根它的根性,就是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,不知道,不知道反聞,我們只知道往外跑,攀緣外面的聲塵。有一個耳根攀緣,其他五根也跟著攀緣,六根攀緣六塵,在這個當中起心動念、起分別執著了。如果會用觀音菩薩這個反聞聞自性的功夫,那你很快就明心見性。如果你用這個方法達到明心見性,你就叫觀世音菩薩了。

  所以觀音菩薩,你說男的女的、老的小的,或者在家、出家,或者中國人、外國人,或者其他星球的眾生,你只要用這個方法修成就的就叫觀音菩薩。就好像我們在學校,你學習哪個科系的,比如說你學文學的,文學系畢業的,學到最高的學位文學博士,文學博士是個名稱,一個科系的名稱。這個文學系的博士有多少?那很多,有男的、有女的、有老的、有小的,不止一個人。所以觀世音菩薩他是一個法門名稱的代表,你不要呆呆的看到他就是哪一個人,他不止一個人。以此類推,其他菩薩也是一樣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、彌勒菩薩,他是一個法門的代表,你只要修學那個法門修成就了,你就叫什麼菩薩。比如說你修唯識的,修成就了,修到明心見性了,那你也可以叫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專家。這個我們一定要懂,這是起碼的佛學常識,我們一定要懂,不然就會給內行人看笑話了,我們學佛學了這麼久,連這個常識也不懂。

  觀音菩薩在因地修行,修「耳根圓通章」,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,他反聞,就像《心經》講的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那就是反聞的功夫,反過來往我們內心起觀照。觀照功夫深了,照住,得定了,照住的功夫深了他就照見,破無明,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。所以對自己修學叫觀自在,你用觀照的功夫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,我們就得大自在、大解脫,這對自己來講的,對自己修學成就來講叫觀自在,自己得大自在,這是自受用,自己的受用。觀世音這是他受用,他是對別人,對一切眾生的。世就是世間、出世間,這個十法界一切眾生,從佛法界,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,一直到地獄眾生,這個世出世間一切眾生。這一切眾生的音聲,觀自在菩薩成就了,他要幫助眾生,就是觀察世間眾生的音聲,他去觀察眾生的音聲,眾生有什麼需要,他現前有什麼困難,觀音菩薩馬上他就知道。只要眾生有求他馬上有應,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,任何地方、任何時候我們起心動念有求菩薩,菩薩馬上他就有回應,來幫助眾生。

  所以觀世音是對他受用講的,是對幫助世出世間一切眾生來講的,觀自在是對自己修行成就來講的。所以觀自在、觀世音是一不是二,一個是自受用、一個是他受用,是一不是二,就是一體的兩方面,一個自受用、一個他受用。講觀世音主要對他受用,自己成就了要度眾生,這每尊佛菩薩都發過四弘誓願,我們每個同修也都念過,也都發過這個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度就是幫助。你成佛、成菩薩就要兌現你發的願,就是幫助眾生。幫助眾生當然幫助有緣眾生,所謂佛度有緣人。那佛是不是還跟我們凡夫一樣,跟他有緣的他度,沒有緣的他就討厭他不度了?不是那個意思,所謂有緣不是在佛菩薩這方面,而在眾生這方面,眾生這方面他願意接受就叫有緣,如果他不接受這叫沒緣。不是菩薩有分別心,那你對我好我就幫助你,對我不好我就不理你,不是這個意思。而是佛菩薩要去幫助他,他願意接受,佛菩薩就會去教他。

  佛菩薩度眾生最重要的一個是說法,你看《普門品》講得很清楚,三十二應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,這是重點。說是說明,法是理論、方法,佛菩薩幫助眾生,用什麼來幫助眾生?說法。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,他怎麼幫助大家?講經說法,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辦教育教學。我們中國老祖宗也都知道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教學才能解決問題。一定要把這個理論、方法教到你明白了,你自己知道怎麼修學,那你什麼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。所以說法是佛菩薩教化眾生主要的一個手段,就是講經說法。說法也不一定說用言語來講,佛菩薩的身口意三業他都能說法,比如說這身體的動作、他的樣子,他也在說法。你看我們塑一尊觀音菩薩的像供在那個地方,觀音菩薩也是在給我們說法。所以過去江老師畫地獄變相圖、畫極樂妙果圖,現在還畫孔門的弟子七十二賢,現在還有他自己用泥土去把它塑造出來的這些像,塑造得唯妙唯肖。我聽江老師講,他說過去李老師給他講,他有這方面的專業,藝術專長,李老師勸他用這個畫畫來說法。這個畫畫說法叫無言說法,沒有言語、沒有音聲的說法,就讓人家看,對大家的一個啟發,這也是在說法。所以種種示現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,沒有一樣不是菩薩在那裡說法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求觀世音菩薩,每個人他的感應也不相同。講到這個感應,我們也要說明,如果不說明,總是心裡有疑惑。疑惑怎麼來?現在社會大眾對佛教誤會太深,有一些佛教的名詞,一般社會大眾一聽,他馬上就認為那是迷信。我們舉個例子來講,比如說講因果,因果兩個字,一聽到因果,那是佛教講的,那個迷信;一講到感應,那也是佛教講的,那也是迷信。所以這個誤會太深。這個誤會主要還是說佛門的法師沒有把這個名詞說清楚,所以大家一個很簡單的名詞都被誤會為迷信。

  你說因果,因果這兩個字它有迷信嗎?它迷在哪裡,你能不能告訴我?因,我們一般講因素、原因,這有沒有迷信?沒有。那果是什麼?結果。我們在生活當中,有些結果很好,有些結果很不好,這有迷信嗎?比如說有的人他做生意賺錢了,他結果很好,他賺了大錢;有的人做生意本錢都虧掉,甚至還負債,他這結果就不好,這有迷信嗎?沒有。結果有好、有不好,好的結果,為什麼會有好的結果?不好的結果,為什麼有不好的結果?你說它都沒有原因的嗎?如果說沒有原因的,那也說不通,必定有它的原因。原因我們從果去推論它的因,那就可以確定它的因是好不好?不好的結果它的因素一定不好。那不可能說它的因,它的原因、它的因素很好,造成不好的結果,這個講不通。也沒有說,不好的因素造成很好的結果,那也講不通。因跟果它一定是相應的,好的結果必定是好的因素,不好的結果必定是不好的因素,這才講得通。

  佛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因果,認識這個,認識什麼因造成什麼果。就像我們種植物,你要認識種子,所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你要吃個瓜,你種子拿錯了,去拿到豆的種子,那種出來是豆它不是瓜。問題出在哪裡?因為你對那個種子,那個因,你不認識,你認錯了,所以得到的結果就不對了。你要吃豆,你去找個瓜的種子來種,那種出來是豆不是瓜,不是你要的。所以佛法教學教我們認識因果,你正確的認識,那你要得什麼果報,你說你哪一樣得不到?比如說這世間人大家最喜歡發財,講到發財,中國、外國大概沒有人不想。但是你要知道,你修什麼因才會得發財的果報,你要認識清楚。你認識不清楚,你是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看你命中有沒有?命中有你求得到,命中沒有你決定求不到。如果認識因果,命中有的當然求得到,命中沒有的也能求得到,就像《了凡四訓》裡面了凡先生一樣。

  所以菩薩示現在世間,他給我們講經說法,這是最重要的,身口意三業都在講經。我們講到菩薩,這個眾生有求他就有應,有感應。有些人他求菩薩感應很明顯,有些人求了並不明顯。感應這個道理那也不是迷信,你有感他就有一個回應,這叫感應。所以古大德常常用敲磬來比喻感應,磬放在那邊你不去敲它沒聲音,你拿一個磬槌去一敲它聲音就出來了。所謂大叩大鳴,小叩小鳴,你把它敲大力一點,它回應的聲音就大;你敲小一點,它回應的聲音就小,你不敲它就沒有回應。去敲就好比去感,它聲音回應大小就是應,你敲的大小,那回應就跟著你敲的大小來回應。我們求菩薩也是一樣,每一個人求的心態不一樣,所以感應也分四大類。第一類是顯感顯應,很明顯的去求,求菩薩,菩薩也很明顯的應,這個有很多人有這種明顯的感應。第二類顯感冥應,很明顯去求,但是菩薩這回應不太明顯,但是有沒有應?有應,有。或者過了一段時間,事過之後才感受到菩薩有應,但是不明顯,當時沒有明顯的感覺,事過之後才感受到,這一類顯感冥應。第三類冥感顯應,他沒有很明顯去求,但是也有感,自己沒有感覺很明顯去求菩薩,但是菩薩這個回應非常明顯,這一類大部分是過去世善根比較深厚的,這是第三類。第四類冥感冥應,感也不明顯,應也不明顯。有這四大類。

  總的來講就是有感必定有應,那菩薩無心,他是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眾生用什麼心態去感,菩薩根據眾生他的心態來應,感應一定都是恰到好處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,這感應它不是什麼迷信。現代科技愈來愈發達,知道這個宇宙間,不管有情、無情,我們生存在這個宇宙間,有情的動物,無情的礦物、植物,都是一種感應。我們現在講互動,互相的感應。你看日本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,水是礦物質,它知道人的意思,它懂得人的意思,人一個好意給它,它水的結晶就很美麗;人惡意給它,它的結晶結構就很醜陋。現在高雄劉醫師,這個劉醫師是牙醫,他現在做的實驗,聽我們淨老和尚講,那比江本勝博士更殊勝、更深入,他買的儀器比江本博士那個更先進。那去年在高雄做一次三時繫念,他就拿那個水到法會現場,我們大家共修唱念給這水聽,他拿回去實驗,實驗出來非常殊勝。他一直打電話邀請我去看,我一直都沒時間去。他把成果先送到香港向我們淨老和尚報告,我們淨老和尚在講經當中最近也提過好幾次,他這個實驗的成果的確做的比江本博士要來得殊勝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這個經題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」,我們先跟大家分享到此地。下面這個經題,我們明天晚上同一個時間我們再繼續來學習。現在請大家合掌,我們來念迴向偈,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,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。阿彌陀佛,謝謝各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