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講義節要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十二集)  2020/6/29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5-008-0012

  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五頁,我們從十五頁第四行十三段這裡看起:

  【十三、經言:「五蘊即是法身。」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,見真空,非斷滅相。古德云:「但勿逐妄,何須求真。」皆明不取不斷,不即不離之義。】

  經典上佛常常講,『五蘊即是法身』,「法身」在哪裡?就在我們現前這個五蘊身心世界當中。「五蘊」,我們大家常常念《心經》,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《金剛經》是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的精華,《心經》是《大般若經》的核心。稱為《心經》,也就是精要中的精要,只有二百六十個字。《心經》我們做法會常念,特別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,一場三時繫念就是三部《彌陀經》、三部《心經》,我們都念三遍,大家對這兩部經都念得很熟悉了。我們念這兩部經,《彌陀經》講有,《心經》講空。《彌陀經》講,「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」,講了兩個有;《心經》講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《心經》講空,《彌陀經》講有,到底是空還是有?《心經》給我們講,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,色是物質,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物質現象,就用色一個字代表物質,受想行識是精神的,心理方面的。我們整個身心世界就是這個五蘊構成的,色受想行識五蘊構成的。我們看到現前這個五蘊的身心,無常變化的,法身它是常住不變的。

  我們要到哪裡去找法身?法身在哪裡?在《楞嚴經》裡面,波斯匿王就問,常常聽佛講法身,法身不生不滅,在哪裡?佛就給波斯匿王講,就在你身體,你現在六根根性就是你的法身,它從來沒有生,也不會有滅。波斯匿王當時他去聽佛講《楞嚴經》,六十二歲了,頭髮白了,臉皮也皺了,人老了。佛給他講,就在你身體裡面。他還是不明白,明明我這個身體都一直在變化,愈來愈老,身體裡面哪一個是不生不滅的法身?他不明白,再繼續問佛。佛就問他說,你幾歲看到恆河的?你幾歲看到?印度那個恆河是最有名的。他說三歲,他母親抱他去恆河祈禱聖水。印度人看那條恆河是聖河,去那邊祈福,祈禱耆婆天降福。他說三歲看到恆河。佛就問他,那你現在幾歲?六十二歲了。三歲身體很小,六十二歲,人都老了,這身體變化很大。佛就問他,你三歲能見到恆河,現在六十二歲,能不能見到恆河?他說一樣,三歲能見,現在六十二歲還是能見。那個能見的沒有差別,它沒有隨著你身體的變化有所改變。你身體是變得很老,但是你那個能見,三歲能見,六十二歲還是能見,一百歲還是能見。能夠見的見性,那就是你的法身,它本來不生,就是本來它就有的,所以它不會滅,它是不生不滅的。波斯匿王聽懂了,很開心,真的不生不滅的法身就在自己身體裡面,六根的根性從來沒有生滅,從來沒有變,常住不滅。

  這個我們在做三時繫念,中峰國師也這樣給我們開示,生是緣生,法性它沒有隨這個緣來生;滅是緣滅,法性不會隨著緣去滅。那是緣在生滅,法性它沒有生滅。我們這個身體是緣,有生老病死,有生滅,但是我們身體裡面這個六根的根性,它沒有生滅的。所以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人有沒有死?沒有。死是這個身體壞了,不能用了,你再去換一個新的身體,再去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,就是這樣。會換的人,他愈換愈好;不會換的,愈換愈差,就是差別在這裡。但是那個性不變,你墮地獄,那個性還是一樣;你生到極樂世界,那個性還是一樣,那就是法身,本來常住。所以我們念午供,「南無常住十方佛」。常住十方佛是什麼?都是講我們自己的自性法身,它本來就常住的,就是說本來它就有。本來沒有現在有,那才叫生。所以阿字本不生,本不生就是它本來就有的。本來沒有,那現在有了,那叫生。像我們這個身體,本來沒有,現在緣聚生出來了,那叫生;緣散了,那滅了。生滅是緣聚緣散的一個現象,但是緣聚緣散這個現象,五蘊身心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,那才是真的自己。

  禪宗講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學佛學什麼?學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。宇宙就是生活的環境,人生就是自己。我們現在迷了,不認識自己,把這個虛妄的身體認為就是我。佛說,錯了!那不是我,身體是我所。好像衣服穿在身上,是我的衣服,衣服不是我。錯了,產生虛妄的執著,在這個當中才會迷惑,為虛妄的我執,迷惑起貪瞋痴,造業受輪迴之苦。這個苦,佛講很冤枉的。所以佛大慈大悲,出現在世間,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。學佛,八萬四千法門,最終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。見到自己的本性,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,認識真正的自己,那就叫成佛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此地講「五蘊即是法身」,我們的法身就在現前這個五蘊當中。你不是離開現前這個五蘊,另外去找一個法身,不是,就在這個當中。

  『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,見真空,非斷滅相』。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現象叫「幻有」,幻就是幻化。它不是真實的,會變的,無常的,它有生滅相的,所以叫幻有,不是真有。但是幻有從哪裡現出來?從真空現出來,真空是真的。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,現在我們看電視,電視機螢幕上的現相,那是有。你看電視一打開,特別現在的節目,現在的電腦,什麼都有,那太多了。森羅萬象,它都從那個螢幕現出來。現出來那個相是有,有那個幻相。你不能說沒有那個相,有那個相,但是相是虛幻的,不是真實的。虛幻的幻相,從哪裡來?從真空現出來的。什麼是真空?那個螢幕它是空的,什麼都沒有。它是從什麼都沒有現出萬有,所以當你看到這些幻相,真空在哪裡?真空就在那個幻相當中,就在那個屏幕。所以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你看屏幕空的,但是它會現有,但是有當中,當正在現這個有的時候,它當體還是空的。所以不是離開那個相,再去找另外一個空,不是的,就是當現這個相當下,當體它就是空的。就是你從這個幻有去透視它的真空,看出它的真空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《心經》才講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」精神、物質都是這樣的。所以這個叫我們人要知道,「即幻有,見真空」。我們現在眼前看到這一切是幻有,是幻化的,緣聚緣散,跟我們看電視是一樣的。

  所以我們學金剛般若,有一首偈大家耳熟能詳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第一個用夢來形容我們的現實世界,我們現實世界像作夢一樣。晚上作夢,大家都有經驗,醒過來,夢一場空。夢中我們有感覺,有苦受、有樂受,有那個感覺;但是醒過來,好夢也是空的,惡夢也是空的,醒過來統統沒有了。後面那五個是陪襯的,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主要講夢境,第一個。所以我們晚上睡覺,白天就變成夢,大家常常這樣觀想,如果想透了、想通了,我們就真能放得下了。大家想一想,我們晚上睡覺,我們睡著了,我們開始作夢,但是我們在作夢的時候,感覺好像跟我們白天生活,一樣的感覺。晚上正在作夢,我們白天這一切的人事物,家親眷屬,我們的身體,我們的財產什麼什麼什麼。大家仔細想一想,當我們晚上睡著的時候,我們在做另外一個夢的時候,白天這個是不是又是夢?我們睡著的時候,白天這一切,包括我們自己這個身體,說真話,跟我們就沒關係了。你睡著了,你說我銀行多少錢、房子幾間,哪些是你的?恐怕睡得很熟,人把你身體抬去丟到海裡,你都不知道。是不是這樣?你說身外之物,哪一樣是你的?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景美華藏圖書館,教我們出家眾晚上躺下去,要貼一個印光大師寫的「死」字。你躺下去就是死了,要覺悟,你一天要死一次。常常跟我們講,你一天死一次,小死死一次。常常做這樣的觀想,對我們放下身心世界就有幫助了。不然,我們人總是放不下,要怎麼樣、要怎麼樣。實在講,你又能怎麼樣?不要說死,你睡著就像死了一樣,你睡著的時候,你又能怎麼樣?所以世間事,真的認識真相了,看破放下,那就很快樂,得自在了,順境、逆境他都自在,因為都是夢境。《金剛經》第一個教我們觀察夢,一切有為法,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的,精神、物質的,包括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的,統統列在有為法。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,那是真的。所以「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,見真空,非斷滅相」。那不是說你把所有的相去掉,去找一個空。沒有!空就在那個相當中。

  所以『古德云:但勿逐妄,何須求真』。你不要去追逐那些虛妄的幻相,不要去執著那些虛妄的幻相,不需要再去求一個真的。只要你不去追逐虛妄相,不取虛妄相,不著虛妄相,真就在當中,妄當中就是真的。『皆明不取不斷,不即不離之義。』他也不取相,他也沒有斷滅相。所以有一些人誤會經典講的道理,他要什麼相都不要看了,他都躲到山洞裡面。山洞,那個洞還是一個相。所以我們只要「不取不斷」,這樣就對了,這樣你就得大自在。「不即不離」,我們也不需要去離相,也沒辦法離。不要去執著相,也不要刻意要去遠離那些相,不即不離,這樣你就得解脫了、得自在了。金剛般若的受用,你現前就得到了。我們再看第十四:

  【十四、般若妙法,任運由瑣屑事相上自在流出,無法相也。以不言之教,護念付囑一切發大心者,亦無非法相也。能隨時如是觀照,則得真實受用。】

  我們學佛學般若,主要要得到真實的受用。什麼是真實的受用?我們心裡沒有煩惱,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,這就是真實受用。不是很有錢、做大官,升官發財、大富大貴,不是指那個。你大富大貴,未必很快樂。特別現在這個時代多災多難,富而不樂,貴而不安,有錢他不快樂。你去調查看看,那些大企業家、很有錢的人,你問他,快樂不快樂?他有沒有煩惱?做大官的、做總統的,他自在不自在?他有沒有安全感?都是患得患失。全球人類不都這樣嗎?現在你看全世界,居在最高領導地位的,他那個貴(富貴)是最高了,但是患得患失,沒安全感。有財富不快樂,那就不是受用,反而沒有地位、沒有錢,但是他過得很快樂、很自在。在儒家,你看孔子的學生顏回,他什麼都沒有,窮得連個碗也沒有,要喝水,用葫蘆晒乾挖空,拿那個來喝水,吃也吃不好,但是他很快樂。「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,人家看了都替他憂愁,但是他很自在、很快樂。佛也是這樣,佛的物質生活是降到最低了,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其他什麼都沒有。世間人,唉,人過這樣的日子,還有什麼意義?

  所以過去我一些同學,每次聚會看到我學佛、吃素了,他們就給我開示說,你的人生是黑白的(說我人生是黑白的),連這些娛樂你都沒有。我們去交女朋友、賺錢、開進口車、買別墅,我們人生是彩色的,你是黑白的。我騎一個摩托車,爛爛的。每一次聚會都要聽他們開示,因為只有我一個學佛,他們都不學佛。他覺得人生應該是這樣,就是說人生應該是享受這個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享受這個,他覺得這個才是人生的價值跟意義。但是到現在恐怕他們會覺悟了,現在我出家了,看到他們,他們都感覺還滿羨慕我的。我說和尚愈老愈值錢。所以人生的意義跟價值,每個人他的價值觀不一樣,意義也不同,各人有他的看法。但是我們學佛,佛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,你不要把那個苦受當作是樂受,那就錯了。你看佛什麼都沒有,佛(釋迦牟尼佛)他國王不做,他去出家過那種苦日子。你說他是在那邊受苦受難,還是離苦得樂?

  佛法的修學目標就是離苦得樂,遠離一切苦。第一個就是解脫生老病死的苦,生理上解脫生老病死;心理解脫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,這是心理的苦,稱為八苦。三界,欲界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都有;色界,有壞苦、有行苦;無色界,有行苦,三界統苦。佛法修學目的就是要解脫所有的苦。所以佛法修學的目標就是離苦得樂,離開所有的苦,所有的苦都離開,那就樂了。所以《彌陀經》佛給我們講,極樂世界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」。我們娑婆世界所有的苦,極樂世界聽都聽不到,所以它那個世界叫做極樂,沒有比這個更樂的。我們在三界六道快樂,那也不是真的,叫壞苦,那不長久,樂過去苦就來了。好像我們以前吃葷的時候,吃當歸鴨,冬天我也是很喜歡吃的,吃第一碗享受,吃第二碗就承受,吃第三碗就難受了。那說明什麼?你樂會變成苦,所以不是真樂。真樂就是說,你永遠不會變成苦,樂就是樂。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樂是假的,苦是真的。所以佛給我們講四聖諦,苦集滅道。苦諦,諦的意思是什麼?諦就是真實的,諦是真的。那什麼是真的?苦是真的。快樂是假的,所以佛沒有說樂諦,是苦諦。

 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苦集滅道,集是苦的因,苦是果報,從集來的,集是什麼?煩惱。我們有見思煩惱,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,製造六道生死輪迴。極樂世界才是真樂,我們娑婆世界,六道裡面沒有真的快樂。所以這裡講,真實受用就是離苦得樂。不管你在什麼身分、你什麼地位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、在家出家,你只要覺悟了,那你就得大自在,你就成佛了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,出家六個,其他都是在家的,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,什麼身分都有。你只要覺悟了,你就是佛,你就是菩薩,所以大乘佛法真平等。現在你講平等,講的都不是真的。你學了佛,那真平等!連《妙法蓮華經》講,「龍女八歲成佛」,龍還是畜生道,畜生道的女眾,她八歲就成佛了。你看畜生道的龍女,她八歲,她覺悟了,她就是佛了。所以哪一個人不是佛,一切眾生都是佛。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不但人人平等,一切眾生都平等。我們要入佛法的受用,般若是一個中心,是一個關鍵。實在講,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,佛法跟世間法差別就在般若智慧,有般若智慧,那就是佛法;沒有般若智慧,那就變成世間法。

  『般若妙法』,「妙」,它妙在哪裡?不是說很玄妙,奇奇怪怪的,現神通,不是講那些。它是在『任運由瑣屑事相上自在流出,無法相也』。「瑣屑」,就是我們生活上點點滴滴,穿衣、吃飯、睡覺,處事待人接物,工作、辦事等等,這些都是瑣碎的事相。所以般若妙法在哪裡?就在你平常生活當中,穿衣、吃飯,點點滴滴當中,從這邊流露出來。「無法相」,法就是萬事萬法。所以佛法就是以「法」一個字代表萬事萬物,就一個字代表。所有的萬事萬物,就是講一個法,萬法,不是只有一萬個,所有的,無量無邊這些萬事萬物,那太多了。「瑣屑事相」,那太多了。「般若妙法」,在哪裡?就在這些當中。不是離開這些去找一個般若妙法,也沒地方找。佛就是在很平常生活當中,跟我們凡夫一樣,示現的一樣。在這個生活當中,我們要穿衣,他也要穿衣;吃飯,他也要吃飯,但是他沒有執著這個法相。我們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執著一個我相、一個法相,人我相、法我相,執著這些萬法是真有,把它當真了。當真就會去執著,就會去計較,在這個當中生煩惱,所有的問題都從這裡出現的。所以沒有法相,不執著法相。

  『以不言之教,護念付囑一切發大心者,亦無非法相。』佛講金剛般若是從生活當中來給我們示現的,「不言之教」,就是說他沒有講話。「護念」是心護念,「付囑」就是言教。在經上講,善護念、善付囑,它有加一個善。如果起心動念才護念,這也不能算是善;如果有開口講話,才叫付囑,這也不是叫善付囑。就是隨時隨地,念念當中都是在護念,不是想到起個心、動個念來護念,他是祕密的在護念。沒有付囑,沒有言教,他也不說話,也就是在給我們付囑。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身教,他每一天起居作息生活,穿衣吃飯,就是用身體表演給我們看。有的人看得懂,有的人看不懂。看得懂、看不懂,佛都是在護念、在付囑,這叫善護念、善付囑。這個也就是說,他用這樣的示現讓我們看到,看不懂也是一種潛移默化,潛移默化來表現給我們看。雖然很多人看不懂,他看一眼也沒什麼感覺,但總是他有個印象。如果常常看到,慢慢的也會對他有所啟發。所以佛在講金剛般若,他不是放光動地,或者什麼人啟請、問問題。他就很平常的,這個發起就是很平常的,這個當中就是長老須菩提他看出來了。所以這部經,是被須菩提尊者看出來,佛竟然在這種這麼平常生活瑣碎事相當中,天天都在給我們表演金剛般若。所以須菩提看懂了,他請問。「一切發大心者,亦無非法相」。就是不著法相,也不著非法相,要二邊都離。

  『能隨時如是觀照,則得真實受用。』我們要心靜下來,然後去觀照。靜心很重要,後面也會講到。你要內觀,因為我們聽了一些道理,是一個概念,實際上要產生作用,還是我們要心沉澱下來,心靜下來,然後做內觀,去觀照。慢慢你觀照的功夫加深了,它就慢慢起作用,就能降伏我們的煩惱,分別執著。不然我們也常常講,我也想不生煩惱,但是沒辦法控制不了,就是我們沒有用觀照功夫。所以這個《金剛經講義》,不管修哪個法門都需要,都是很大的一個幫助。不管修任何法門,也可以說,般若是學佛大小乘佛法共同的科目。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前面十二年講阿含,講小乘經典,人天小教;後面八年講方等,準備進入大乘法,就二十年了;再第三個階段,就是般若,講了二十二年;最後八年講《妙法蓮華經》,《涅槃經》還有《地藏經》最後講的。所以《般若經》講這麼長的時間,幾乎佔佛一代時教接近一半,可見得般若它的重要性。般若通前達後,通前面的二十年,二十年的基礎你就要進入般若,你進入般若,才能完成到《法華經》的一生成佛,可見得般若在佛法當中它是一個中心。好,序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下面是正宗分:

  【三、正宗分。當機讚請。禮讚。具儀】

  我們看經文:

  【時長老須菩提。在大眾中。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】

  這就是正宗分的開始。『當機』讚歎啟請,佛講一部經,都有它的當機者,「當機」就是主要的對象。本經當機者是『長老須菩提』,「須菩提」在佛的十大弟子當中是解空第一,他是解空第一。在大眾當中,他就從座位起來,『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』,這叫胡跪。像我們中國,是兩膝跪下去。在印度,他是跪右膝,這是表示,老師有什麼吩咐,他要起來比較方便,他一站就可以馬上起來了。所以「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」,這就是要奉事師長,師長有什麼吩咐,他很快可以去行動,這是印度的一個禮節。『合掌』表恭敬。『而白佛言』,「白」是下對上講話,叫白,敬白。上對下講話叫「告」,告訴你。我們看下面《講義節要》:

  【一、此一段以下,至『是名法相』(一七九節),是此經正宗分。】

  這就給我們交代這段經文,一直到『是名法相』,這當中有一百七十九節的經文,是屬於本經的『正宗分』。「正宗分」就是這部經主要的部分。序分就好像我們人,一個頭,一個臉。序就是一個開頭,好像我們看到一個人,第一個看到的就是臉。我們人的身體,主要的部分就是這個身體,這個叫正宗分。後面,流通分就像我們的四肢,手腳,流通要走,要流動。所以經文就像我們人的身體,序分,好像頭部;正宗分,好像身體的部位,主要的;流通分,好像我們的四肢,手腳。所以正宗分就是主要要講的部分,主要的部分。

  【二、『時』字意深。是大徹大悟時,一眼覷破時,所謂千載一時也。亦即始覺之時。非時機成熟不可說也。】

  佛經,我們常常看到「一時佛在」某某地方,前面我們看過了。這個地方是正宗分,這講時。『時』這個字,它的意義很深。「時」,就是大徹大悟的時候,所謂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『一眼覷破時』,「一眼」,就是被須菩提看出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當中,天天在表演金剛般若給我們看,都是在給我們暗示,給我們啟示。他沒講話,就是這樣每天做給我們看。須菩提一眼看穿了,他知道佛在講金剛般若,他沒講話,但是生活作息就是在表現整個金剛般若。『所謂千載一時』,因為我們人開悟就是在一個時候悟入的,「千載」就形容長時間,長時間我們都在迷惑顛倒,現在開悟了,這個時候悟入了。《六祖壇經》六祖也講,「迷聞經累劫,悟則剎那間」。一覺悟的時候,一剎那他就悟入了;迷的時候,無量劫都在迷惑顛倒。但是一覺悟,一剎那他就悟入了。「一時」,一剎那,他就悟入。『亦即始覺之時』,「始覺」就是開始覺悟。『非時機成熟不可說也』,就是說時機沒有成熟,就不可以說這個法。這屬於金剛般若的大法,如果時節因緣不成熟,就不可以講,講了人家也聽不懂。可能聽到最後他也會毀謗,他不懂,所以也「不可說」。所以必須講經是要有個當機的,真懂的人。他不懂,你跟他講,沒有用,可能增加他的疑謗,反而讓他造罪業。

 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,在早年台灣大學有個教授。教授!在台灣大學當教授,以前當教授不簡單。他讀《金剛經》,他的結論說,《金剛經》釋迦牟尼佛講的,就好像兩桶水,一桶倒過來,一桶倒過去。他講這個話,我們聽起來,這是很外行的!如果《金剛經》是兩桶水倒過來、倒過去,你看江味農老居士的《講義》,看他的註解。所以大學教授、博士,得到諾貝爾獎,不代表他有智慧,你要搞清楚,他那個叫世智辯聰。佛法講世智辯聰,那不是佛經講的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是自己自性的。像那樣的對象,你就不能跟他講這個,講了他聽不懂,他反而來毀謗。所以這個也是要看時機、看對象,時機成熟才能講,不成熟你不能講。不成熟,佛講的法很多,講他現在聽得懂的,他能接受的。所以才講那麼多經,眾生的根器不一樣,程度不一樣。

  所以過去有人問我,我剛出家,在佛陀教育基金會。有一個女眾來問我,人家基督教就一本《聖經》,你們佛教《大藏經》怎麼那麼多本?一本多簡單,大家讀那一本就好了。我跟她講,我們是佛陀教育基金會,我們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教育是什麼?因材施教,你是什麼材料,老師就根據你是什麼材料教你。好像這塊玉,是什麼樣的形狀、大小,它的質量,它能雕什麼?你要根據它的材質。教育也是這樣,人,他程度都不一樣的,孔老夫子叫因材施教,釋迦牟尼佛叫應機說法。應機說法,他是什麼根機,現在他是什麼程度,你要跟他說什麼法,說他聽得懂的、他能接受的,對他才有幫助。講了他聽不懂,不能接受,對他沒有幫助。有時候,不但對他沒有幫助,還得到反效果,還有副作用,他還毀謗。那不是讓他更受到損害嗎?所以應機非常重要,講經說法要契理契機。我們再看下面:

  【三、凡事皆必時節因緣成熟,方能湊合。佛說法教人,亦如是也。】

  佛一代時教分為五時。華嚴分為五教: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,天台分為藏、通、別、圓。要從小乘教慢慢教。所以你講哪一部經,什麼時候講那個經,我們看佛一代時教,阿含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。它都好像我們排課程,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、博士班,它是有一個時節因緣的。佛法教學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,不像我們世間這種教學法,世間教學法是死的教學法。佛跟孔子教學都是活的,都是因材施教,有教無類。過去我也聽以前故宮唐老師講,孔子他能把一個一般的人給他教成人才,把人都教成人才。現在的教育是把人才教成一般人,孔子教的是把一般人教成一個人才,那大大不同了。我們再看下面這段,第四:

  【四、稱讚】

  在十六頁第四行,我們看經文:

  【希有。世尊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】

  這段經文加個『善』字。『護念』是心,心在護念。『付囑』是言語,好像給你勸、交代,所以這個「囑」有個口,就是講話。「善護念」、「善付囑」,就是他也不起心動念,也不講話,就是念念都在護念,時時都在付囑,這個叫善。我們看《講義節要》:

  【一、『希有』四義:(一)時希有,人身難得佛難遇。(二)處希有。(三)德希有。(四)事希有。此希有正指般若波羅蜜言。】

  這段是給我們解釋『希有』這兩個字有四個意義,有四個意思。第一個意思是『時希有』,就是時節、時間,這個時候很稀有。為什麼說稀有?『人身難得佛難遇』。在佛門,有句話常常聽到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當中,要輪迴到人道來做人,這個機會很少,時間短暫,大部分的時間都墮三惡道。所以古大德也講,「人天是客居,三途是家鄉」。三惡道是故鄉,到人天道來,好像掉在苦海千萬年,偶爾出來伸個頭透透氣,沒多久又下去了,不曉得又要多久才會再上來。所以在六道輪迴墮三惡道的機會多,時間長;生到人天善道的機會少,時間短暫,所以人身就難得,很難得到人的身體。為什麼難得?因為在六道裡面修善比較難,造惡業比較容易,因此墮惡道就容易,生到善道就很稀有。得到人身,又能遇到佛法,那就更難。現在我們看到地球的人類七十幾億,有幾個人遇到佛法?遇到佛法的,又有幾個遇到真佛法?遇到真佛法,又有幾個遇到真善知識?我們有緣遇到淨老和尚,你去調查一下,跟整個人類的人數也不成比例。所以「人身難得佛難遇」,佛法很難遇到,這是稀有。第一個,「時希有」,這個時節因緣很稀有,我們人身難得現在得到,佛法難遇,我們也遇到了。『(二)處希有』,「處」就是處所。有一個地方,讓佛來示現、來講經說法,這個處也是很稀有。所以現在我們講一個講堂,這個也很稀有,也不容易,很多因緣才能成就的。『(三)德希有』,「德」就是德能、德行,這是最可貴的。世出世間法都講德,在儒家講孔子教學,道德仁藝。佛是萬德萬能,德能都圓滿了,這個稀有。能遇到佛出世,這太稀有了。『(四)事希有』,「事」就是這個事情,也很稀有。『此希有正指般若波羅蜜言。』就是針對般若波羅蜜來講的這樁事情。我們能遇到般若波羅蜜,這很稀有,也不容易。我們再看第二段:

  【二、『世尊』是總號,稱呼時用之。稱佛則表果德。稱『如來』則表性德。】

  這是把經文『世尊』兩個字給我們說明。『世尊是總號』,總的名號。「世尊」就是世出世間他最受到尊重的,世出世間對他最尊重的,就是世尊。所以每一尊佛都有這個通號,這個通號叫總號。稱呼的時候用世尊,表示尊師重道,世出世間是最尊重的。『稱佛』,有的地方「稱佛」,那是『表果德』,就是修行證果,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就稱為佛。『稱如來則表性德』,「性」就是我們的自性。所以這些稱號就是表法的意思。每一個人都有佛性,因為每一個人本來是佛。所以用名號來表法,這個都要明白。所以過去有一些人看了一些小說,看了《西遊記》說,如來佛最大。這就是對佛經裡面這些名詞術語的意思不懂。所以講經說法就很需要,你沒有說明,大家不了解到底那是什麼意思;你一說明,大家就明白了。我們再看第三:

  【三、世尊入城還園,如如不動。密示住心,以身作則。正是加護憶念。】

  『世尊入城還園』,世尊入舍衛大城。入城幹什麼?托缽。在古印度,出家人沒有自己煮飯,沒有開伙的,出家人吃飯就是拿一個缽去城市裡面乞食(要飯),去托缽。所以缽它是裝食物的。現在我們看到在路邊有出家人,也是拿個缽,好像人家都丟錢的,其實那不對。你拿個麵包,或什麼放進去,那是對的,或者倒一點飯菜給他。缽是裝飯菜,它不是裝錢的,現在都變成裝錢的,缽的意義就沒有了。因為出家人在佛陀的戒律他是不拿錢的,所以他沒有錢去買,就去托缽。以前交通不便就是要走路,佛走路,而且沒有穿鞋子,都是打赤腳。所以大家看看佛像,有沒有穿襪子的?都是赤腳。現在南傳佛教國家,出家人還是打赤腳。有一年我到泰國去,看到他們出家人都打赤腳,我也去試一下,那個地燙得不得了,很熱,但是他們習慣了,他們打赤腳習慣了。所以入城,大家都走路,打赤腳走路,走到城裡,要一缽飯回來吃。佛出家了,他也示現跟我們一般人一樣,他也要吃飯。他不是示現一個,你們要吃飯,我不用吃。其實佛他真的可以不用吃,但是他為什麼要這麼示現,跟我們凡夫一樣?這就是表法。入城去托缽,托完缽就回到祇樹給孤獨園,回到他的精舍(住的地方),「還」就是回來了,「入城還園」。就好像我們大家到城市,你每天到城市幹什麼?上班。上班為了什麼?三餐,衣食。不是這樣嗎?佛也是要為了吃飯,要進去舍衛大城,不然山上沒得托缽,要到城市裡面去,也是為了生活。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《講義》,這個註得實在非常好。現在每一個人不都是要到城市,每天都要去工作、上班嗎?那就是佛進城去托缽的意思,你也是去托缽,賺幾個錢,過日子。最重要,我們每天都是為了生活來忙碌,回到家裡,還園就是回到家裡。回到家裡,你要放下,要修心,要收心。跑了一天,你要心收回來,修什麼?修金剛般若。金剛般若修什麼?修『如如不動』。你一天在外面,你遇到很多人事物,順境、逆境都有,但是「如如不動」。你看佛進去城,城不是很熱鬧嗎?做生意的、做工的,好人、壞人,什麼都有。所以進城,你都會看到也會接觸到這些人,但是心裡如如不動。『密示住心,以身作則』,「密」就是深密,祕密的在給你暗示,就是「住心」。佛「以身作則」,做給我們看。『正是加護憶念。』這就是在護念我們,表演給我們看,不是只有講,做出來給我們看。我們再看第四:

  【四、食訖宴坐,一念不生。密示降心,令眾取法。正是託付諄囑。動靜之間,以身教不以言教。隨時隨處,無不為菩薩正覺模範。此真所謂善,須菩提今日始看出而歎為希有也。】

  佛進去城裡面托缽回來,表現如如不動,這個就是在善護念、善付囑。托缽回來,『食訖宴坐』,吃飯吃飽了,然後就洗腳、打坐。比如你一天工作回來要盥洗,吃過飯然後盥洗,盥洗好了,幹什麼?不是看電視,我們現在盥洗好了,然後就看電視。看電視,如果你聽經是可以的。就是心要收回來,你心要讓它靜下來,今天在外面忙了一天,要收收心。所以你靜坐,一天如果最少坐個十五分鐘,讓心靜一靜,你要聽經,或者念佛都可以。如果把金剛般若,我們在這個當中來溫習,每一天這樣來提醒。就是回來,我們事情辦完了,那就要把它先放在一邊。總是要讓我們這個心有一個沉澱的時候,讓心能靜下來,事情處理完就先放下,放在一邊。不能一直在想這些事情,你自己都得不到片刻修靜坐的功夫,因為這個觀照(我們心如果沒有收回來、靜下來)也提不起,沒辦法提起觀照。所以我們這個心先讓它沉澱下來。所以我們每一天有個時間讓這個心靜一靜,這是有需要的。所以現在我們在網路發起全球念佛息災,早上九點半到十點,一支香,晚上九點半到十點。我們在華藏弘化網,我們老和尚的直播台,大概半個小時,你半個小時,你就跟著念一支香。你今天再忙,你就念個半個小時,讓心靜一靜,放下萬緣,然後這個時段我們就一起來念佛。我們修淨土就用這個方法,那你修其他法門,可以用其他的方法。修淨土,現在九點半到十點,你念完了,你就可以睡覺了,不要超過十點,十點最好就睡覺了。我現在都很乖,十點就睡覺。十點睡覺是佛規定出家人休息的時間,早上是兩點起床的。但是現在我們體力比較差,差不多要睡六個小時。佛陀時代的人身體好,環境好,空氣好、水質好。佛陀那個時代(三千年前)的人喝的水,比唐朝(一千年後)的乳酪要營養;唐朝時候人喝的水,比我們現在吃cheese要營養。我們現在吃的這個,可能營養當中還有毒素在,三餐服毒。現在人病一大堆,醫院都客滿,病從口入,吃出來的。空氣也污染,水質也污染,食物也污染,心理也污染,精神也污染。整個地球自然生態失去平衡,溫度上升,人心煩躁,煩惱增長,我們現在是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。所以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時代,更需要讓我們心靜一靜、沉澱沉澱。所以你看,佛當年就是表現給我們看,吃飯吃完,就「宴坐」,就是要放下萬緣,收心,『一念不生』。白天處理的事情,先放下。

  這就『密示降心』,就是在暗示我們怎麼來降伏妄心?就是這樣做。令大眾來『取法』,來採取、來效法。『正是託付諄囑』。所以在動跟靜之間,『以身教不以言教』,就是做給我們看,不講話。就像天地自然界,它也沒講話。上天有沒有講話?沒有。太陽幾點該起來,它就起來,幾點下山就下山。它有沒有講話?沒有。我們人就看自然現象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你作息配合大自然的運行,人就健康。所以道家講「道法自然」,道在哪裡?效法大自然。如果你違反大自然,天災人禍就出來。現在的人就是相信科學,科學都是違反自然的,所以人去製造很多天災人禍,還要怪老天,怪誰、怪誰,都沒有怪自己。所以佛就是這樣表演給我們看,他也是早上就去托缽,我們白天去工作,晚上回來就要修心。『隨時隨處,無不為菩薩正覺模範。』就是我們要發心修菩薩道,修菩薩行,佛就是一個模範、一個榜樣,他示現給我們看,我們學習的一個模範。『此真所謂善』,真的這個就是善。『須菩提今日始看出』,今天被須菩提看出來了。讚歎為稀有,太稀有了,被他看出來了。所以須菩提來啟請佛講金剛般若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先學習到第四「稱讚」。下面「請法」,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